“万师兄,他今天讲的,按说是与实证有关了,但我没有进入过,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善良是一种心态与行为,怎么与超凡入圣扯在一起呢?”
晚霞天天来,小路天天走,我与万师兄把这条向上攀爬的路,当成固定的节目。那绚烂的『色』彩与茅篷的单调相对比,让情绪有些张力,仿佛在这张力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某种生机。
下面的小溪人来人往,溪水的声音,我知道每刻都在变化,但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把它简化为简单的哗哗声,可以伴随自己的睡眠。
所有被我们习惯的东西,都会造成一个安静的假象。因为它是安全的日常的躲避不了的,所以,你的心情不会被它干扰。凡是不干扰我们心情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安宁。安宁不是声音状态,是心灵状态。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他所说的禅宗中的境界与进展,我没体会过。况且,这是不言之教,自己没进入,就谈不出见识来。但是,我看过其它教派相似的说法,或许可以作为旁证吧。”
按学术理论规矩,孤证不立。如果有旁证,倒是对证实有价值的。
“都是些什么?”
“比如你是学易经的,熟悉道家的理论方式。在我看来,南怀瑾虽然略通三教,但他的思维模式,有点倾向于道家。他的书,你看得通吧?”
当然,我就是通过读他的书,才对传统文化有归纳分析的兴趣的。
“他也讲了一段关于善行的道理,按他的说法,善行,有许多功能。其中有一个功能,从实证或者道家的方式来看,倒是可以理解的。他说,善行,有助于提升阳气。”
我要求万师兄详细讲讲南老师的论证过程,虽然我没有读过这些内容,但只要细讲,我是能够理解的。
万师兄详细说了,他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老师所说的善行与阳气的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万师兄如此精准的记忆能力,况且,他模仿的语气如此准确,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书。
主题是:善行能为你带来什么。南先生认为可以有多方面的作用,提升阳气是作用之一。
行善能养生吗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快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不安、不快乐、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绝对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其次,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元气就会恢复。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有恐惧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恢复,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大概就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南先生说:“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蕅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不想办法开采,它自己不会跑出来;宝珠上尽是污垢,不想办法去擦拭,它自己不会干净;心『性』有如宝珠,为客尘烦恼所染,不想办法对治,其光明终不显现。
马鸣菩萨提出解决的办法是“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南先生说:“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每做一件善行,犹如一次激起海水的波澜来冲『荡』内心的尘埃。
当我们自『性』的光明能够逐渐显现出来而智慧开发时,我们自然能更加善巧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能随时体会到心灵的清净,圆觉经说:“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生理的病痛也就逐渐改变或消失了。
南先生从心理因素分析,我们打坐静不下来的原因就是烦恼,而这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不靠善行等去转掉烦恼这个东西,心境不变清明,禅定不易于成就。而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他反反复复讲到行愿这个问题,身口意三业不转,八十八结使不解,没有随时行善积聚为福德资粮,道业总是无法成就。念头转善一点,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
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禅定与善行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生活中缺少时间静坐的人来说,善行就很重要了。凡是人真心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禅,心境上一定比较清净。禅定有养生之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善行有利于禅定,就是有利于健康。
善是心理上的东西,气脉是生理上的东西,“善行能变化气脉”实际上讲的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影响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气脉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他说:“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所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气脉影响心理的问题;楞严经讲圣者悟道时有“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等的描述,这就是心理行为变化气脉的问题了,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南先生认为“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位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
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
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实际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在其中。
“以上,就是我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先生,关于善行的功用说法。当然,或许其中掺杂了许多我个人的引用与发挥,但可以保证,言不害意。”
其实我也只是听个大意,毕竟,这种讲述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喜欢学术的人来说,好理解。
“你开头不是说,有两个旁证呢?这好像才只一个吧?”
“另一个是关于密教的,有一位法师,他也曾从禅定的方面讲过,善行与入初禅的关系。你知道,初禅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就了,我们这一生,如果能够到这个层次,也不算冤枉了,对不对?”
当然,不要说成就,就是一点消息,都可以极大的鼓舞我们。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小胡学佛,没得到消息,所以爱情信号一来,他就回家了。
“这位法师,是修习密教的,他也谈过善行慈悲与初禅的关系。大体上的意思,与今天我们所听老法师差不多。这算不算旁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