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皇的宫妃多,孩子也不少。
只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操劳过度,导致孩子先天不足,皇子也好,公主也好,落地就去了的占了三分之一,余下的,能安稳活到成年的,也不过六个。
他母妃家里门第不高,只是京中一个小官吏的女儿。生的也不算很美,至少在这诺大的后宫里,只能算是中人之姿。
少年时,他疑惑母妃当年是怎么通过了选秀,又是怎么被父皇看上的。母妃弯下腰,用手上的帕子给他擦拭额头上的细汗,笑吟吟的,并未回答。
母妃生性沉静,不想着争宠,只一心照顾他。还好,宫中的规矩,只要位份高的宫妃不抢夺,低位份的宫妃便可以自己抚养孩子。他虽然是个皇子,但出生时瘦弱,幼年时长得不高,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没有被高位分的宫妃看上,因祸得福的留在了母妃身边。
他父皇那时只喜欢太子,再就是喜欢贤妃生下的两位公主和一位皇子,他常年在见父皇、阖宫饮宴的时候溜边儿,以至于直到五岁,他父皇还叫不出他的名字。
那时,日子不算难过。母妃的月例不多,他虽然贵为皇子,但因为不受宠,所以时常被克扣月例。连四季的衣裳都不及时送来,母妃只能熬夜给他做衣裳,做鞋子。他又淘气,总是喜欢爬树、掏蟋蟀,好好的衣裳,才上身就破了,母妃每次都板着脸作势要打他的手心,又被他泥鳅一样钻进怀里撒娇的样子逗笑,摇头叹气的给他补衣裳,只用指甲点点他的脑门充作惩罚。
直到今日,他都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母妃发火的样子,那是自己刚过完生日的一个冬日。那年夏季发了大水,好些地方都上报朝廷,说粮食欠收。冬日天气又极其寒冷,宫中传闻说民间不少百姓都冻死、饿死了,甚至京郊都有百姓因为冻饿而死在家中。母妃在给他做衣裳的时候便念叨他,让他知道惜福,他摸着厚厚的棉衣,觉着虽然棉絮是旧的,但被母妃弹过一样很柔软很保暖,便点点头,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好好珍惜这身棉衣。母妃夸他懂事,说晚上给他做白糖糕。说完,就急匆匆的出门了。那日,皇后娘娘招宫妃议事,他们的院子偏僻,母妃有没有轿子和马车坐,只能早早出门。
他自己在屋子里守着炭盆打瞌睡,等着吃白糖糕。可母妃回来便唉声叹气。他懂事儿的给母妃手炉里换了炭,捧过去给母妃暖手,却见到母妃发了好大的脾气。
“我也知道国事艰难,后宫理应做表率,要省检。”
他捧着手炉,躲在里间屋里,看着有些陌生的母妃,正在冲一个太监大吼。
“可你瞧瞧我这儿,平日的月例都不够,现下还要再少一半儿,行,这我也就罢了。可已经送来的月例,现在你要拿走?这寒冬腊月的,我们母子怎么活?难不成也要像那些京郊的百姓一样,活活冻死?”
“咱们宫里,连太后娘娘那儿都折了三分之一的分例,皇后娘娘也减了一半儿,还要从自己余下的部分里拿出一些来孝敬太后娘娘。我们家贤妃娘娘更是拿出自己的体己来交由造办处熔成元宝冲抵国库,用作给灾民舍粥舍炭火,怎么到娘娘这里反而不成了?难不成娘娘比太后娘娘、皇后娘娘、贤妃娘娘还金贵?还是说您这儿的皇子,比太子和其他皇子、公主更金贵呢?”
那太监腰背挺得直直的,脸上带着笑,说出的话有理有据,连小小年纪的他听着也觉着有道理。
母妃崩溃大哭,那太监拱拱手就带着东西走了。
他从里间屋出来,把手炉放在母妃怀里,扭头去看那太监的背影。
腰背挺直,头高高仰着,比他这个皇子都有气派,都精神。
**************************************************************************************************
“你还记不记得,当初贤妃娘娘宫里的那个掌事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