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董厥(字龚袭)正翻阅文书。
这时侍中樊建走来,道:“尚书令,上月的钱粮账目都统计好了吗?”
一看是他来了,董厥道:“长元啊,早做好了。”
董厥说后将账表交于他,樊建拿到,道:“行,我稍后交于陛下。”
董厥道:“忙了半天了,一起出去走走。”于是二人走出尚书台。
走到一处,董厥道:“长元,我最近感觉很奇怪,好像要发生什么事了。”
樊建疑惑问道:“发生什么事了?吴国要与我国断交?”
董厥道:“那倒不是,吴国和我国关系正常,另外这次派李密出使吴国,继续修好两国关系,更不在话下。”
樊建更敢郁闷,道:“那究竟是何事?”
董厥看着周围,见附近没人,回头道:“那我直说了,我感觉我这个尚书令当不了太久了。”
樊建惊讶,道:“你做尚书令时间没多久,又刚完成了岁修都安堰的任务,国家也没大的变故,为何会做不久,是不是多虑了。”
董厥挥了挥手,道:“难道你没有听到外界的流言吗,外界皆希望由葛侯来统领朝政,从而继承他父亲的遗志。”
樊建想了想,道:“有听说过,可是就这样直接提拔他当尚书令,是否过于迅速。”
董厥道:“迅速?我看非也。”
樊建还是不太明白,道:“他太年轻了,做尚书令绝对不可能。”
董厥道:“你难道忘了,陈祗当尚书令时年纪也不大呢。如果我确实保不住这个位置,你我是老乡,我不会成全晚辈,会把这职位推荐给你。”
樊建皱眉道:“我的龚袭啊,你整日在想什么呢,若一定要推荐,你推荐葛侯就好了。你我都是丞相时期的老臣了,总不能你一人选择功成身退,而把我搁在前线火烤啊。”
董厥笑了,拍了拍他胳膊,道:“我的长元啊,不要那么紧张,这个历史有他的发展规律。我肯定是不会害你的,我会让你更成功。毕竟你比我小几岁,还有升迁的机会,如果由你来做尚书令,我相信陛下不会不同意的。至于那么葛侯,那我就管不了了,他和你我本身就不是一辈人。”
樊建盯着他,将信将疑,道:“算了,我不和你说了,你自己忙吧,我入宫面圣去了。”樊建说后便离开了。
数日后,江东,汉国使船。
飘雪早已停止,而寒风更加凛冽。
站在船头的李密,看着江水,踌躇满志,对旁边常忌道:“常副使,明日到达建业,你认为吴国的这个新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常忌道:“吴国的第三位皇帝是吴大帝孙权之六子,之前在会稽郡居住六年,回到建业继位后用计除掉权臣孙綝,依靠的是张布、濮阳兴(字子元)及老将丁奉(字承渊)。登基后能快速稳定国内局势,又颁布许多利于吴国发展的政策,说明这人很有智慧。”
李密道:“张布、濮阳兴及丁奉,这三人又如何?”
常忌道:“吴左将军张布,当孙休为王时便是左右督将,属于孙休亲信,此人深有谋略。吴丞相濮阳兴,其父濮阳逸是长沙太守,可谓名门之后,之前以五官中郎将身份出使我国,后为会稽太守,与孙休交往亲密,此人如今身居高位,有一定才干。吴大将军丁奉,此人参加过多次大战,常勇冠全军,乃江东一虎将。”
李密道:“那你认为,这三人会给汉、吴两国联合制造障碍吗?”
常忌看着远处,道:“障碍一直都有,障碍也都可以克服,只要你我依理而行,能分析天下之形势,能解释任何之疑问,以吴帝的智慧,是可以明晰是非而坚守盟约的。”
李密点了点头,道:“若这次能顺利完成使命,我就推荐下次由你做正使。”
常忌笑了,挥手道:“若能成功,你我可能也没机会再出使吴国了。”
李密不解,正想问为何,这时船夫走来,说江面风大又冷,请二位回船舱休息,于是二人返回舱中。
李密、常忌到达建业后,在使馆休息等待了三日,终于在第四日获得通知,准许进入吴国皇宫,朝见吴国皇帝。
李密出使吴国,即将见到吴国皇帝孙休,那么汉、吴二国之联合能否得到巩固,今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舌战诸贤秋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