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诸葛瞻离开皇宫,太子也回了东宫,此刻皇帝刘禅身边只剩黄皓一人。
刘禅看着黄皓,道:“黄常侍,汝陪吾多少年了。”
黄皓道:“回陛下话,从陛下做太子时算起,老仆服侍陛下有四十年了。”
刘禅道:“这么看来,汝已经陪吾一辈子了。”
黄皓道:“这是老仆的职分。”
刘禅指着一边,道:“汝找个地方坐下吧。”
黄皓紧张道:“老仆不敢。”
刘禅道:“这是圣令,坐下。”黄皓这才缓缓坐下。
刘禅道:“吾问一个问题,汝要讲实话。”
黄皓道:“陛下请讲。”
刘禅道:“汝认为大将军和都护之间,到底能和睦否?”
黄皓有些为难,不知如何答复。
刘禅道:“汝直说吧,吾恕汝无罪。”
黄皓这才道:“老仆认为,陛下将军事交予大将军,内政交予都护,这样的安排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又掌握军事又兼得内政,或许只有丞相那种奇才,才能胜任。”
刘禅叹了口气,道:“是啊,汝说得没错。可是现在哪里去找丞相那种奇才呢,吾当了三十八年的皇帝了,都没看到第二个。”
黄皓道:“陛下所言极是。”
刘禅道:“今日吾请他二人入宴,汝都看到了。他二人一个是丞相赞赏的军事人才,一个是丞相之子,吾都很爱惜。吾这么做就是想减缓二人之间潜在的冲突,但是吾总觉得治标不治本,冲突迟早会来,只是吾要让其来得越晚越好。”
黄皓道:“所以陛下同意大将军去汉中治军,也是这个原因。”
刘禅淡淡一笑,道:“看来汝也是个明白人啊!”
黄皓起身拜道:“陛下圣明,老仆佩服不已。”
刘禅也站起来,道:“过几日大将军就要去汉中了,卿通知太子,给大将军送行。”
黄皓道:“老仆尊令。”
晚上,姜维宅邸。
姜维和姜夫人坐在床边。
姜夫人带着不舍的眼神,盯住他,道:“伯约,又要走了吗?”
姜维拉着她手,道:“是的,我是一个军人,军人不能总待在家里,而我在家待了快三年了。”
姜夫人道:“还能多待一些时日吗?”
姜维道:“明日我在家里,陪你和孩子。”
姜夫人靠着他,道:“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国家什么时候才能统一。”
姜维道:“或许我看不到那一天,但我坚信那一天一定会来的。”
此时诸葛宅邸。
想着宫中赴宴的事,诸葛瞻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下床。
刘氏艰难睁开眼睛,见他双手抱膝,表情困惑,道:“思远,你怎么了?”
诸葛瞻不语。
刘氏于是下床,道:“你今日回来很奇怪,是不是陛下出了什么难题为难你了?”
诸葛瞻摇了摇头。
刘氏道:“陛下是不是责备你,说你不如姜维。”
诸葛瞻依然摇头。
刘氏道:“那到底是怎么了,你别摇头直接说吧。”
诸葛瞻看着夫人,只好道:“姜维要带四万军队去汉中,两日后就走。”
刘氏思索片刻,道:“那让他去吧,以后在成都都是你说了算了。”
诸葛瞻苦笑道:“哪有那么容易,我在政治上太年轻,而姜维老道,陛下又不希望一个人权力太大,恐怕不会再出现家父那样的人了。”
见他失落,刘氏道:“想开一点,此事当从长计议。”
两日后。
姜维率军,准备离开成都。
大军行至城北时,姜维见到了前来送别他的太子刘璿。
姜维走到刘璿身前拜见,刘璿将他扶起。
刘璿看着前方,道:“大将军可知前方那座山叫什么山?”
姜维一看,道:“太子,那是武担山。”
刘璿道:“是的。先帝在那里登基,丞相在那里铸鼎,你可知意欲何为?”
姜维道:“先帝和丞相是希望得到这千年古山之神力,从此开始,驱除贼患,光复大汉,问鼎天下。”
刘璿道:“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是这经历过于坎坷,先帝与丞相皆半途而止,未能如愿。而现在这个重担便落在了陛下和大将军的肩上。”
姜维道:“这个我知道,所以不敢耽误,今日又要领兵前去汉中。”
刘璿道:“大将军,吾知道你心里有苦。吾那个妹夫,确实有一些个人想法。可你千万别和他一般见识呢。你去汉中,我也是支持你的。”
姜维道:“姜维谢太子殿下。都护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我走之后他也可以更好的管理国政,对他来讲也是好事。”
刘璿道:“话是这么说,就不知道我这个妹夫争不争气了。”
姜维笑了笑,道:“放心吧,都护很聪明的。”
只听见有人在远处喊道:“大将军,大将军。”
姜维回头一看,是向充来了。
向充跑了过来,见太子也在,拜道:“太子殿下,大将军。”
姜维道:“向尚书,你怎么不在尚书台呢。”
向充道:“大将军,你还是让我跟你去汉中吧,我不习惯待在尚书台。”
姜维笑着对刘璿道:“你看这个向尚书,他哥向宠将军去世后,他就一直想北伐,让他在尚书台任职他还不乐意。”
刘璿对向充道:“向尚书,你现在的职务是尚书,尚书有尚书的职责,只要你尽好职责,一样是为国为民,不一定要上前线呢。”
向充为难,看着姜维,道:“大将军,你就带上我吧。”
姜维道:“向尚书你可知道,你在尚书台发挥的作用比前线的三个将军都大。若大军在前方出现粮草困难,还需要你的支持呢。”
向充为难道:“可是尚书台都是诸葛思远的人,我是说不上话的,待在那里感觉特憋屈。”
姜维安慰道:“想多了,你是在为国家尽职,又不是为某人服务,谁又会针对你呢,不要总是想着没有的事。”
见他还不明白,姜维道:“向尚书,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大将军吗,我命令你,现在回尚书台!”
向充这才道:“向充领命!”于是离开了。
向充离开后,姜维对刘璿道:“太子,我现在该走了。”
刘璿道:“其实我也很想随大将军去汉中,可是陛下不允许。”
姜维道:“你是太子,国之根本,身份尊贵,真的不合适上前线,还请回宫吧。伯约告辞了!”
刘璿叹了口气,道:“好吧,大将军保重!”
姜维拜别后即上马,全军开赴汉中。
当姜维大军走远后,刘璿还久久站在那里,太子仆蒋显走了过来,劝他回宫。
刘璿这才缓缓回去。
吴国方面。
出使汉国的薛珝,回到吴国国都建业,此时吴宫朝堂之上。
薛珝道:“陛下,臣出使邻国,得军马三千匹,皆为西部好马,可壮大我国骑兵。”
孙休颇为满意,道:“薛爱卿,这次出使邻国辛苦了。除了购得军马,卿在邻国有什么新发现,可以详细说来。”
薛珝道:“遵令。臣认为,邻国时日不多了。邻国皇帝太老,胸无大志,昏聩无能,只知铺张浪费,不懂民间疾苦。现在邻国内政统领者是诸葛瞻,虽说是诸葛亮之子,但二者相比,相差甚远。他现在还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威望,善交浮夸,缺少实干,又显得非常自负,不具备经营国家之能力。臣在蜀中郊野详细观察,民弱穷困,面有菜色。臣听说高堂之上的燕雀,母鸟喂养着小鸟,自觉生活安逸舒适。烟囱破裂,房屋燃烧起来,燕雀仍然怡然自得而不知祸事即将来临,说的就是邻国的现状吧。”
朝堂众人听后为之唏嘘。
孙休道:“看来这个邻国确实靠不住,看来邻国离亡国不远了。丞相,卿如何看待此事?”
濮阳兴道:“臣认为蜀乃弱国小国,迟早被魏国所灭,吴国君臣应该做好准备,若魏国大举入蜀,我国也要兴兵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