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字承祚,蜀汉灭亡后,因之前出任过东观郎,所以他很担心东观里的国家档案会受到破坏。于是立即离开老家,奔赴成都。可他刚来之日,便是钟会作乱之时。躲藏三日后,他见兵乱平息,便走小门,来到东观,所以他比郤正等三人稍早一些到来。
一听陈寿来到这里的动机与方式,郤正等人无不佩服。
王崇道:“居然躲过兵乱,走小门而入,真不简单。”
司马胜之道:“你虽被贬职,但不忘国家,以后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郤正道:“你文采出众,当由你来编着国史。”
陈寿感叹片刻,道:“感谢三位美言,承祚如今无官一身轻,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应做之事。至于将来...”陈寿指着窗外,道:“听天由命!诸位赶紧收拾,这里很乱,虽珍贵字画名篇已被掠空。但最重要之国家档案,藏于密室之中,皆得保留。”
于是四人来到密室,见这里文书档案保存完好,郤正等人大舒一口气。
这时郤正从衣中拿出姜维密信,他没听刘禅之言烧毁,便想交给陈寿或王崇,但又觉得不合适,想了许久,便把密信放在一个他认为较合适之处。他希望多年之后的人,还有机会阅读此篇: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长安方面。
蜀中局势不断变化,邓艾谋反被抓,钟会叛乱被杀,邓艾父子被杀,师纂被杀,卫瓘主持成都等消息源源不断传往长安。
如此变化,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也一时缓不过来。
当卫瓘稳定成都局势后,又该如何治理蜀地,成了当下司马昭最大的困惑。
于是今日,司马昭召集心腹主簿郭奕(字泰业)、参军王深(字道冲)、参军司马楙(字孔伟)、西曹属邵悌(字元伯)、记室荀勖(字公曾)等人商议此事。
司马昭将蜀中传来的最新书信传阅众人,并道:“今钟会、邓艾谋反已死,暂由卫伯玉主持成都诸事,依诸位看来,后事当如何?”
众人一听,竟无人敢言。
见况,司马昭只好点名道:“元伯。”
邵悌只得出列,拜道:“晋公。”
司马昭道:“事已至此,元伯以为如何?”
邵悌难以拒绝,思虑片刻,道:“晋公,依在下之见,当褒奖卫瓘、胡烈等,依功劳大小授予诸将士刺史、太守,拜将封侯,金银重赏。”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称好。
司马昭微微一笑,感到满意,道:“让卫瓘、胡烈出任梁、益二州刺史,妥当否?”
邵悌道:“自然不妥。”
司马昭又感疑惑,道:“为何不妥?”
邵悌道:“梁、益二州将士与蜀中降卒有二、三十万之众,不宜久留于蜀。王师当返关中、河洛与荆州,仅留数万足矣。而蜀中降卒可遣散乡野,蜀旧臣及家族则应立即内迁。之后之事,应由朝廷新选官吏赴蜀地,出任刺史。”
司马昭又一想,追问道:“依你之言,卫瓘、胡烈当授何职?”
邵悌看了下周围众人,对司马昭道:“在下斗胆,可上表天子,以卫瓘为镇西将军,北返关中。以胡烈为荆州刺史,东返荆州。”
司马昭道:“由谁出任益州刺史之职?”
邵悌思索片刻,道:“东郡人袁邵,心胸宽厚,可安蜀民,宜携诏书入蜀就职。”
司马昭看着众人道:“元伯之意,诸位以为如何?”
郭奕、王深、司马楙、荀勖等皆表示赞同。
商议完毕,司马昭让主簿郭奕持笔,写下表文,决定明日上奏天子,处理诸事。
数日之后。
袁邵携诏书来到蜀地,入成都,进官府,召集众人开会。
会议上,袁邵宣布朝廷诏令,主要有三项。
一、以袁邵为益州刺史,以卫瓘为镇西将军、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以胡烈为荆州刺史。以牵弘为蜀郡太守。以杨欣为犍为太守。王颀以下诸将士依功劳大小受封获赏。魏军将士返回中原各地,少部留蜀。
二、蜀主刘禅及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三万余家蜀朝旧臣全部内迁河东及关中,免除二十年田租。
三、特赦益州士民,蜀兵遣散,务农增加,五年内免除一半租赋。
诏令一下,有功之人,投降之人,蜀中之人,诸问题全部给与解决。
袁邵将诏书放于案几,道:“卫将军,胡将军,恭喜二位,立下不世之功,从此镇守一方,保境安民。”
卫瓘道:“惭愧,惭愧。平蜀乃将士用命,而邓艾、钟会专横跋扈,属自取灭亡,我虽出计献谋,而无拔旗斩将之功也。我本上奏朝廷,不接受封赏,但陛下与晋公坚持封赏,我不好不受也。”
胡烈道:“我亦如此。竟能官居刺史之位,只因陛下圣明,晋公英贤,胡烈感激不尽。”
袁邵乐道:“二位将军不必如此,二位乃国家栋梁,朝廷所重,自然给与妥善任用,合情合理也。今后我等三人各守一方,还望多多关怀,互相照应。”
卫瓘道:“应该也。”
胡烈道:“好说,好说。”
袁邵道:“我听说蜀有一人,名为常勖,邓艾伐蜀,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望风降下,唯有此人固城拒守,直至旨令而降,使全城吏民钱粮得以保存,此人今何在?”
卫瓘道:“我立即派人传唤常勖。”于是卫瓘派出传令者,不久,常勖到来,拜见袁邵。
袁邵因常勖志向节操,又仪表堂堂,可为表率,于是立即辟为益州刺史主簿。
就这样,随着新任益州刺史袁邵的上位,魏廷也正式开始治理蜀地。
在季汉灭亡,钟会之乱的动荡之际,东吴方面又在做什么,之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罗宪大破东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