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和半工笔画因为形神兼备,所以更大众的审美,民国时期很多以买画为生的大画家就专门画工笔画,因为大众能看懂这个,外形、颜色也都比较亮丽,容易得到大众的喜爱。
然而有个不好之处就是工笔画的创作比较耗时,一幅小尺幅的镜心画都要耗费半天甚至一两天的时间才能画好,大尺幅的那就更别提了,尺幅越大,内容越复杂,所要耗费的瞬间就越长,而且因为要频繁的换染料、毛笔,所以在画工笔画的时候几乎不太可能出现一气呵成这种事情,就算有人有这个能力,身体也承受不了,不信你试试在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里始终保持高强度的专注。
别说那些个文弱的书生们,就算是一些个习武之人估计也很难做到这点。
但徐景行显然是个例外,他在软件硬件上都没有什么缺陷,他有能力创作出优秀的工笔画,也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超强的身体素质也允许他这么做,只要他愿意这么做。
于是,他做到了。
他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一幅三尺见方的半工笔仕女图。
审视片刻,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幅好画。
画的色调偏单,着色不浓,整体氛围中透着一丝淡淡的哀伤,尤其是穿着青衣的女子那眉眼中的愁绪更是令人揪心。
然而在女子的身前却有一丛长的葱葱郁郁挺拔修长的竹子,一丛竹子不算太多,但却从根到梢都透着一股子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也是整幅仕女画中最亮眼的着色,而且在相对较暗的色调中加上这么一丛翠绿色的竹子,更衬托出了这丛竹子的不凡之处。
不过这幅画的点睛之笔却不是这丛竹子,而是画中女子的眼神。
画中的女子就站在竹丛前边,似是在赏竹,可眼神中除了哀愁外还有一丝渴望,那丝渴望很淡,却又很坚韧,放佛刺透人心一般的坚韧,一种让人心疼又钦佩的坚韧,似乎恨不得能化身为竹的坚韧。
而这正是徐景行对邓青琪的心态最形象也最抽象的刻画,如果不能理解邓青琪的心态,就看不明白这幅画的内涵,但如果知道邓青琪在想什么,那么相信不管是谁都会为之动容的。
当然,画中的女子能如此传神,也多亏了徐景行有这份手艺,换个画家过来估计真画不出这种感觉,更没办法把邓青琪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画在纸上并且将邓青琪渴望的东西以一丛竹子的形式表现出来,更难得的是这后堂、阶下、竹丛并不是他牵强附会的产物,而是跟邓青琪自己选的题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
可以这么说,这幅画是一幅真正的神形兼备的好画,对邓青琪而言更是如此。
他悄悄的看了邓青琪一眼,见那姑娘正两眼失神的盯着画中的竹丛,心里顿时升起一丝油然而起的满足感,一个画家最满足的是什么?还不就是这种情况吗?如果他费进行的画了这么多,结果邓青琪两眼一抹黑的什么都看不懂,那种失望的感觉有多难受就别提了。
不过他也不敢怠慢,而是趁着邓青琪失神的片刻将手里的印章摁下去,同时轻声呼唤道:“青琪,快到这里来……”
随着他的呼唤,邓青琪从失神状态中惊醒,而她的本相却像是着了魔一样往画中“走”去,好吧,说走有点勉强了,本相的存在方式那么怪异,赶路根本不用双腿好么,何况从邓青琪到画中也无路可走,那是用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