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是个好地方。
徐景行虽然没有去过热河,可是热河的大名却早已如雷贯耳,别的不说,鼎鼎大名的避暑山庄,他总是知道的,也是向往已久的,他妹妹在病中的那年夏天他就说过等病好了要带着妹妹去避暑山庄旅游。
当时还只是普通人的他们兄妹眼里的避暑山庄是个很高大上的地方,毕竟那曾经是皇帝住的地方。
现在么,对他而言也就那样,不过这不妨碍热河以及避暑山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因为那地方确实是个宝地,除了幽美的环境以及清凉可人的气候之外,最吸引他的莫过于那地方浓厚的底蕴。
其实热河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久,虽然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东胡民族居住,但直到康熙时期这里才拥有正式的行政管理机构,在这之前只是一个小村落一般的存在而已。
可就是在清王朝在这里修建行宫之后,热河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期,只用了短短的三百年时间,热河就发展成了一座大型城市,甚至,在解放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热河一度是当时热河省的省会城市。
当然,热河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皇帝之前,热河虽然已经修建了行宫,但是康熙也好,雍正也好,都很少光临,热河也只是从一个小村子变成了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镇子。
可自从乾隆六年,乾隆皇帝幸临避暑山庄起,热河进入了繁荣期,直接从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了一个大城市,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将热河晋升在热河府,成为当时仅次于首都的行政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乾隆帝每年都有小半年的时间在热河避暑、处理朝政甚至招待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以及外国使节团等。
嘉庆五年,热河设立都统署。
道光七年,热河都统署的行政权力又一次被提升,热河当地的文武官员全部归都统署管辖,职权等同于当时的总督与巡抚,是标准的正二品配置。要知道,清王朝的在职官员几乎没有正一品的存在,从一品都很少有,正二品是标准的权臣,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几位。
而热河这么个地方的都统署却拥有正二品的配置,地位可想而知。
最关键的是,等到清王朝覆灭,热河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在民国十年直接被改建为热河省,热河更是成为省会城级别的存在。
就在这短短的二百多年间,热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一步步发展成现如今的模样,除了经济、人口以及城市规模这些方面外,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饮食、传统工艺、建筑、风景以及地方特色特产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存在。
举个例子,除了最为着名的避暑山庄外,还有外八庙、普宁寺、金山岭长城、磐锤峰、九龙松等等知名景观,这些景观一点都不比避暑山庄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胜一筹。
此外,热河的布糊画、凿铜、木雕、民俗画、泥人等手工艺也是响当当的存在,这些领域内均出过一些大师级的人物。
当然还有徐景行此行最重要的目标——古董。
因为历代皇帝的幸临,为热河带来了大量的优秀手工艺人、手工艺技术以及工艺品,这些东西流传到现在全都成了古董,而且都是非常出色的古董,早十年间,在热河的古玩市场上捡大漏儿可不算什么新闻,经常有出色的清瓷以及清宫作物流传,也是古玩行内比较热门的寻宝城市之一。
这也是徐景行会对小陈的提议比较心动的原因,因为这里确实有可能出好东西。
再加上清王朝与藏地喇嘛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冒出一批精品藏地风格老物件,一点都不突兀,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原这一带,藏地风格老物件留存最多的城市首先要数首都,其次就要能数得上热河,连津门在这方面都略有不如,因为清廷引进来的喇嘛和藏工主要为清廷服务,尤其是那些工匠主要由内务府直接负责,基本上皇帝走那儿,这些匠人就跟到哪儿,热河作为皇帝的主要行宫所在地,自然有大量的藏工随性。
如此一来,热河会有高品质的藏地风格老物件也就不算稀奇了。
事实上,在热河,藏地风格的老物件可不止那些古玩,而是渗透到了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外八庙以及普宁寺这些在清王朝时期建造的老建筑,这可是热河现如今最为着名的旅游景点之二。
除了建筑,一些在热河流传的民间手工艺也带着浓浓的藏地风格,虽然不全是藏风,但也吸收融合了一部分藏地元素,这在热河的一些民俗文化甚至丧葬文化中都有呈现。
因此,徐景行才在明知小陈不怀好意的情况下却依然要跑这一趟。
至于小陈说的不错的饭店,他反而不太在意,按照他的想法,在车上吃点干粮就是了,何必浪费那个时间。甚至,不吃也没问题,一顿饭而已,又饿不死人,等拿到货之后再美美的吃一顿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