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副所长。”
“……”
康承业的确是住院了,可不代表他真的休息了,这会儿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来访的也不是别人,正是张思源在大学里交的一位好友,此前发表过一些关于机器人的报道,和研究所里不少人打过交道。
“来之前单位和我说要来采访一位老科学家,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康老师,真是既意外又惊喜,康老师的身体怎么样啦?”
康承业一脸无奈地摇了摇受伤的右臂,又指了指打着石膏的右腿。
“老啦,不中用了,这点儿小伤用养这么长时间?要是在过去估计早就能下地了。”
“伤筋动骨一百天,您的身子就是国之重器,可得好好调养啊。”
康承业幽默地说:“什么重器啊,我就这一百来斤。”
“这一百来斤可是宝贝,现在谁不知道您是中国机器人界的第一人,我的采访专题就是《中国需要机器人》。”
“这个专题好!”康承业赞许着说,“机器人搞了十几年了,居然还有人问我,你研究的机器人会不会飞啊?我说:你那是变形金刚!”
“哈哈哈……”
采访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了。
“过去张良工老先生曾经呼吁过,不要乱上马机器人,可是现在我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根本不顾主客观条件,觉得这里面有利可图就硬搞,还说什么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这不是扯淡嘛!”
康承业在东北久了,虽然乡音不改,但也习得了一口流利的东北腔,让来访者感觉亲切,很接地气。
李志新以记者的敏感立即从这句话里捕捉到有新闻,于是先搁下了之前的采访追问道:“都是哪些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是搞机器人的目的不纯,一些地方把这个当成了政绩工程,认为组织几个专家学者出国考察一番,再给块地方就能出成绩。我们的确少走了很多国外走过的弯路,可是我们要认清楚,眼下我们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当初来沈州就是看好这个地方的重工业基础,认为这里大有可为,可是三十年过去了,原来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甚至更破旧了,大规模更换机器设备不现实,我们穷啊。少数有进步的单位也是和人家外国合资,看不上我们本土生产的机器人。没有那个钱,管理也不到位,上下难以一心。就说我们的cims目前还停留在理论上,组织虽然建立起来了,可真正落实很难。不是我们自吹,像我们这种搞机器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研究所在关键技术突破上都成问题,临时拉起来的队伍……”
康承业笑着摇了摇头。
“和外国合资是好,可是你得顺着人家的体系走,到头来钱让国外人赚走了,我们自己却一点儿没有进步,关键技术卡在人家的手里,就像被掐住了喉咙,要是敢反抗,人家动动手就能让你窒息,客观还有很多,恐怕一篇文章写不下,你得写个专题就叫《不能靠乱铺摊子开发机器人》。”
李记者笑了,不过他忽然觉得这么个土标题也挺好。
“罗书记呀,你就让我回去吧。”
康承业在电话里苦求,他丝毫不顾劝阻,拄着拐杖就找到了个离医院最近的公共电话亭。
“你不要命啦!”
电话那头传来罗书记的苦劝。
“要命,可是也要时间,我不怕治病,可时间耽误不起呀,这样,我坐轮椅找人推着我总行了吧,我不能动手还能动嘴呀。”
“罗书记,我的亲罗书记哎,你也知道,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在争分夺秒,我们不抢这个时间能行吗?再不搞市场都让给人家了。”
“什么?日本人?”
“你给否啦?别呀!我回去,我这就回去,你们谁也别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