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是不是听错了?”
张伟教授异样的看了苏朔一眼。
“八成?刚刚和许婷说的时候,不还只有七成的把握吗?”
“现在血管狭窄的长度变长了,怎么滴把握还多了一分?”
不清楚、不理解、不明白。
疑惑充斥着张伟教授的内心,可现在京北电视台的人恨不得都要把镜头怼到他的嘴巴里了,他此时也不好细问苏朔。
许婷手部的内瘘闭塞长度远超之前的B超检查结果,苏朔不得不被迫切除了一段将近5厘米长的闭塞血管。
拉起两端的血管时,他明显感觉到血管绷紧的状态。
不过幸好的是,考虑到血管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程度的紧绷应该正好处于某种极限。
也就是说,剪断的长度再多一厘米,缝合的可能性就要被彻底否决了。
不过……这些看似困难的问题,到了苏朔的手上,却也算不上真正的问题。
七成把握上升到八成,也正是因为手术中的困难,刚好撞上了他最擅长的枪口。
降低张力的缝合手法,这不正是当初让苏朔崭露头角的tang法缝合的核心定义嘛?
而肌腱和血管虽然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但降低张力的逻辑却是相同,需要改变的只是一些缝合的细节。
“只需要在缝合时将针脚位置埋深,然后多用无张力的技巧固定,这样这样……再那样那样……”
苏朔在大脑中不停思考着tang法缝合的技巧,并且将它不断提炼,总结、融合到今天的内瘘缝合中去。
临床技术其实存在非常大的技术壁垒,就像你吉尔疼绝壁不会去挂耳鼻喉科的号,你牙疼绝壁不会去找个肛肠科的医生咨询一样。
但如果一个医生能够在专科技术过硬的前提下,广泛的涉猎别科的知识,同时在其中找到相通的区域,去思考、理解、感悟,这也许才是一位大医需要走的路。
不过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于实践,又有多少医生能够分出如此多的精力呢?
苏朔也是占了系统的便宜,所以才能达到现在可以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进行思考对比,面对张力极高的内瘘血管也能做到不动如山。
“再给我一号线,缝合针!”
随着对于tang法缝合术的借鉴不断深入,苏朔的缝合渐入佳境。
张伟教授又再次看到了如同蝴蝶穿花般的梦幻缝合手法,而苏朔完全迥异于普通内瘘缝合的技法,也让他又惊又喜。
“虽然看不懂小苏在干什么,但为什么我又重新充满了信心?还真是熟悉的奇怪体验……等等,为什么我要说熟悉?”
……
……
苏朔和赵伟教授正在手术室紧张的缝合着许婷的内瘘血管,而在血透中心的副主任办公室内,方医生正悠然的坐在赵伟教授的座位上。
“副主任的办公室,果然要比主治办公室宽敞多了,而且还是单人间,真是不错。”
轻轻的一推桌子,带着滚轮的办公椅瞬间打起了转,方医生十分享受的后仰在椅子上,感受着微微失重的舒适感。
这一刻,仿佛他才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