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在中间的布局,在记忆里或者见到文字的想象上比较熟悉,阳台在侧面的布局。家里就是这个布局,只是不希望故事里出现的场景出现在熟悉的地方而已。但读村上的时候确实把场景想象成家附近了可能环境的描述比较安静,或者人物的性格和自己很像。
这就是心理学什么的了,不提。
小的地方也可以想成是车库,小却烟火气十足。
故事总是开始于一次不那么常规的事件。
我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我的世界似乎过于规则。
我不会去想那样的日子,会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想多说。没那么简单,所以要好好准备,多易必多难。
一章是六千字的量,我看看他都写了什么。
一个标准的下班时刻,考虑吃什么,然后去买东西,插曲是没买到东西,趁机把人物性格和人物的生活关系交代了一部分。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向后的景致,继续想一些人生中一直搞不定的事情。
面对自己喜爱的食物的态度,或者喜欢的食物种类都可以隐含人物性格,不知道我是否过度解读。
神似,又不一样,一是体现出熟练,二是体现出变化。这事情我也干过,但是太幼稚,原稿也丢失了。
四周很静,五排以外的乘客翻动报纸的声音可以传来。
四个人面对花时的不同心境。
后疫情时代也结束了,描述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出来了,并不占据太多的生活。人们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几乎没什么影响呗,多了一副口罩,小说里也加了这段,但不痛不痒。
黑与白本就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无法在初级阶段区分它们,但是是疥子总有冒尖的一天,他凶相毕露,然后死了。
老PUA了。一个场景刚结束立马切到下一个吸引人的手段高明。
我在本书的四分之一处做了标记,预计了人物结局,一是因为过去的经验,二是过去无奈的眼泪,于是现在,我认为凶手是这个人,这个出现咋序幕里的人。
但我过了一会就发现不对,时间是对不上的,人物的生命轨迹也对不上。可能序幕是一个比较通用的例子。
“哦,是吗?”这三个字,或许会是风暴中心。
居然中间还隔着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