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仿永乐甜白釉高足杯,三十年代末出现在琉璃厂,几乎所有收藏家、鉴定家都认为是真品。
四十年代初,由帝都大古董商岳彬鉴定为真品,并卖给了上浦的收藏家梁培。
梁培认定它是一件珍贵文物,一直珍藏着,并在五十年代带往香港。
就是这件高足杯,其实正是同泰祥仿制的。
据在同泰祥当过经理的陈建侯说:“同泰祥仿制的官窑瓷器,最能乱真的是雍正、乾隆的一道釉(单色釉)瓷器。”
“最精美的是仿乾隆官窑珐琅彩和粉彩瓷器,还有黄地青花宫廷用器。”
“在鉴别中最容易忽略的是仿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往往会被人误认为是雍正仿宣德,看不出是民国仿的。”
德泰和同泰祥仿制了多少足以乱真的明请官窑瓷器,无法统计,它们至今仍在海内外文物市场上时时现身……
我们时常听人说:“哪来这么多的官窑瓷器?拍卖行90%都是假的……”
我们不去细究这样的表述到底有多少正确性,也不去研究怎样的表达才是正确的。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市场上确实有不少所谓的官窑并非是真正的到代瓷器。
其中杀伤力最大的是以上所述及的民国仿品,不要说是境内的拍卖行把这样的东西当作真品在拍卖,即使是境外的大拍卖行,也有难辨真假、鱼目混珠的。
其实这里头的道理很简单。
要知道,连岳彬、沈吉甫、梁培这样的大收藏家、大鉴定家都真假难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予以准确鉴定呢?
能鉴定出几分、能鉴定出多少?
另外,刘勉之当时依照古物陈列所原件限量仿制的,并由京城收藏家和古玩行人都参与、足以乱真的明清官窑瓷器,现在又有谁能鉴定其真假呢?
还有就是包括傅义在内的京津等地的达官贵人,从德泰、同泰祥买的明清官窑仿器,现在在哪里?
假设从这样的渠道流传至今的一件瓷器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有谁能不为如此的身世而动心、艳羡?
1940,李春生从从九江口运往津城的数十只木船所载、包括上万件精品在内的近千包(箱)陶瓷镇积存的仿制官窑瓷器,以及德泰、同泰祥大量出售给香港地区、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大量仿品,今在何处?
我们的藏家满腔热情,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从海外“回流”的文物中,这样的民国仿品占了多少?
刘永清面对着那一对仿乾隆官窑茶叶末古铜彩的花觚,“实在看不出是仿的”,说是“如果不上手,还以为真是乾隆官窑呢”,这样一类民国仿器如果置于你的面前,你呢?
这些事儿,张天元原就是知道的,只是他到今天之前,见过的民国高仿瓷实在太少了,所以还没有引起太大的警惕心。
然而这一批黑市交易的所谓海捞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仿古瓷,偶尔会夹杂几件真品。
比如慎德堂款的粉彩,还有雍正年的粉彩。
但也就那么几件而已,其余足以以假乱真的东西,竟然全都是仿古瓷。
说句实话,如果张天元不是有鉴字诀,看到这些东西,他都要懵了,糊涂了。
在不使用鉴字诀的情况下,他的鉴定技术不敢说全国第一,最起码也是排在前十的。
连他都能看走眼的东西,别的人,包括那些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专家,他们真就能看得真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