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硬陶啊?”
旁观的人,多半没听过这个概念。
其实硬陶属于陶瓷过度时期半瓷半陶的范畴,这种陶器不施釉,但由于温度接近1200度,致使胎质表面烧结,产生一种类似于釉的光泽,学术上称之为自然釉。
硬陶就是最早使用瓷土制胚的一种陶器,由于当时制陶工艺受生产力的限制,瓷土去残渣工艺还不够成熟,含有大量的杂质,含铁量偏高,所以胎色较深。
但正是瓷土的运用,才有了后来的瓷器,然后再有中国灿烂的瓷文化。
而含铁量的问题一直是一代又一代制瓷的能工巧匠们努力克服的难题,可以这样说,瓷器的发展就是瓷土去铁的过程。
含铁量越高,瓷器颜色就越深,反之颜色就越纯净,这就是从古到今单色瓷器越来越接近于白色的原因。
一直到明朝初期,含铁量的问题才基本解决,这才有了明清时期中国制瓷工业的辉煌。
那老学究比张天元还积极,直接就将硬陶的概念给说了出来。
当然,老学究还有不少话没说,其实张天元捡漏的这件硬陶,还是一件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是中国江南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古陶!
它出自江南土墩墓,出土的区域很小,地域在宁镇~浙东一线,包括皖南一小部分,时间在商周~战国,是2005年中国七大考古发现之一。
之所以称为印纹硬陶,它是在陶器的外表用拍、印、刻的手法饰以各种纹饰,而陶胎是以江南含砂砾的泥土,以1000度左右的高温焙烧而成。
因泥土中含铁成分较高,烧成后陶胎呈紫褐色、黄褐或灰褐色,叩击时能发出金属之声,是所有古陶器中硬度最硬的一种。
迄今为止有关研究印纹硬陶的文章甚少,有的或寥寥几句,有的一笔带过,比之彩陶的论述可谓是凤毛麟角。
江南的印纹硬陶,最精深处在于器型,要说乾隆时期瓷器器型繁多,江南印纹硬陶之器型奇特更胜“乾隆”。
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列举的16种印纹硬陶器型,实际上恐怕不及十之一二。
江南印纹硬陶,其精美在于纹饰,据初步了解有五六十种之多。
如果以纹饰来表现一个时代器物的特征,那么斜条拍印纹是商代的典型纹饰,曲折纹是西周的典型纹饰,水波纹是春秋的典型纹饰,麻布纹则是战国的典型纹饰。
当我们手抚一件江南印纹硬陶时,就会不由地想起我们的祖先双手捧着赖以生存的泥土,以天地作书本,拜自然为老师,把自己的情感连同崇拜,默默地揉进那釜、罐、鼎、鬲中。
希冀风调雨顺——云雷纹、弦纹、水波纹,丰衣足食——叶脉纹、席纹、篮纹、麻布纹、家安无灾——窗格纹、弦纹、饕餮纹、兽面纹。
那份虔诚、那份沉静、那份神秘,给了我们太多的谜。
我们就是通过收藏、通过把玩、通过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器物,从器型、纹饰以及胎质,打开通向远古先民们生活的历史。
去了解他们是怎样一步步由软陶逐步达到硬陶,了解他们通过纹饰所寄予的期望,了解他们所生产的器型在当时用途,来全景展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