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兄长的话,孙立德问父亲:“大月人南下入侵的消息是从哪里传来的,消息可靠吗?”
孙父说:“村长传达的消息,据说是上午郡守大人派快马通知村里的,估计现在整个北地郡都知道这件事了,你们俩别胡思乱想了,消息肯定准确,待会你们两个都盯紧了点,咱们尽量多买些粮食回家。”
三个人混进人流,朝着北康县走了过去。
北康县一共有四座城门,孙立德父子三人走的是西门。
与城内外焦躁赶路的行人不同,值守西门的官兵状态极为慵懒,完全没有大敌当前的紧张感。
汉国的士兵既有兵农合一的农兵,又有脱产的职业兵,除了极少数的士大夫拥有门客和私军,国家主力作战部队都是战时临时从征召的,除了战时会供给粮食,武器和平日消耗的口粮都需要自己承担。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守门工作都是由征召兵负责,孙立德的父亲以前就值守过一个月的城门,征召兵对于这种临时工作积极性并不高。
尽管汉国士兵战斗力不足,大月人的组织能力却更差,尽管他们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兵员看上去更多,实力却逊色很多。孙立德听村里上过战场的老人提到过这些游牧民的作战特色,他们顺风作战勇猛过人,逆风逃跑也不含糊。
思索之间,孙立德的脚步慢了下来,听见孙父喊自己,他又重新快脚步。
市集位于县城的东方,所以又被称为东市,孙立德以前打猎收获的皮毛和自制的腊肉经常带到这里进行售卖,孙立德对这里还是很熟悉的。
父子三人来到了东市的粮店,三家粮店都在门口挂上了售罄的牌子。
听到路人的谈话,三个人了解到,粮店并不是没有粮食卖了,而是商人们准备待价而沽,发战争财。
看着手中的空粮袋,孙父无奈的摇了摇头,带着两个孩子准备回村。
刚刚到达西门,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和呵斥声。孙立德回身看去,身后过来了三名骑兵,这三名骑兵身着常服,身后都背着一个靠旗,看来是快马。
孙家父子三人赶紧躲避在了一旁,按照汉律,战时不避让快马是重罪。
三名传令兵下了马,朝着西门附近的告示牌走了过去,为首的传令兵还从怀里抽出了一张白纸拿在手里。
人群自动分散到两侧,给三位快马让出了道路。
三个传令兵将手中的白纸贴在了告示牌上,随后转身离开。
快马一走,原先分散到两侧的人群,重新聚拢到了告示牌下。
孙父三人也往前挤,大汉国民识字率并不高,孙家父子都是文盲,但他们知道肯定会有识字的先生读告示,挤前排就能听清楚。
推搡之中,前面响起了一个老头子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方言,读起了告示。
大致意思是,国王允许各郡县招募兵马,北地郡郡守柳鸿远下令征兵一千,选中的士兵不仅粮食由国家供给,每个月还有二两赏银,公示十天之后会在郡城漠杨城的校场选拔新兵,告示上最后讲了一些选拔条件。
孙立德听到待遇之后,心动了,每个月不仅可以给家里省下粮食,还能给家里银子买粮,和靠天靠运气吃饭不同,当兵吃粮的收益十分稳定,即使不参军,战时依旧有可能被征召,征召兵可是什么都得不到,难得可贵的是自己完全符合征兵条件。
孙立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完之后却很反对。
孙父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当兵吃粮就要为国家打仗,别人躲都躲不开,自己这个傻儿子居然还想往里跳,孙父的一个哥哥就战死在了和齐国的卢山之战中。
孙立德很理解父亲心疼自己的想法,嘴上答应了父亲不会参军,内心反而坚定了参军的信念,作为一个成年人,得帮助家里承担责任了。
还有十天才能报名,到时候随便找个理由出门就好。利用在家的这几天,多上山打点东西,为家里多留点储备食物。
父子三人进城的的目的是为了粮食,可惜粮商们奇货可居不愿意出卖,几个人拿着空粮袋往家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