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德最终决定进攻这支铁壁军。
如果孙立德放弃进攻,确实可以绕过这支汉军。
汉军的这一小队兵力,还是重装步兵,根本无法对孙立德造成任何牵制。
但是,如果孙立德不把这些扼守后路的汉军精锐步兵消灭,放任汉军驻扎在战略要地上,河内军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在重要据点被汉军占领的情况下,即使孙立德成功和钟强合兵,也不过是把被围的河内军数量从一千人增加到了一千五百人而已。
河内军没有粮食,也没办法就地补充,唯一的选择只有在粮尽之前撤退。
这些铁壁军将士驻扎的地点,都在河内军撤兵的必经之路。
撤退的河内军无法回避这些汉军,无论是绕过还是强攻都需要时间。
现在孙立德可以选择取巧,绕过汉军据点。
可是,问题不解除,永远都是问题。
采用引入新问题的方式搁置老问题,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不消灭这些扼守要道的汉军,河内军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战胜正面的汉军,然后从容后撤。
一旦正面的汉军没有被击败,河内军将会在汉军主力的追杀中撤退。
汉军据点将会打乱河内军撤退节奏,撤退很容易演变成溃败。
孙立德承担不起溃败的结果,因此,孙立德下达了进攻命令,提前解决这些问题。
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孙立德派出手上全部兵力,从四个方向同时对村子发起进攻。
所有的方向都是主攻,利用人数优势瓦解汉军的抵抗。
尽管孙立德身先士卒,甚至为了提高部队的协作能力,把卫兵派到军中督战。
孙立德还是为拿下村庄付出了代价。
汉军在打退河内军三次进攻后才被围歼。
在这个小村子里,孙立德花费了近四个小时,伤亡三十余名士兵。
村中的汉军被全歼,没有一人漏网。
战后,孙立德缴获了一批完好的铁甲和粮食。
孙立德的判断是正确的,汉军确实做足了长期驻守的准备。
消灭了这小队汉军,孙立德立即组织将士出村北上。
为了维持行军速度,孙立德没有把缴获的铁甲发放给将士,依旧命令将士轻装行动。
那些抓捕的汉军俘虏承担起了河内军的运输任务,不仅运输军备和粮草,俘虏们还得照顾河内军的伤兵。
这种时候,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虽然孙立德对于自己人同样严格。
经历战斗后的将士并没有得到休整,而是被要求北上。
在行军路上,孙立德遭遇了汉军的其他两个据点。
孙立德同样采取了四面围攻战术攻破了这两个据点。
这两个小队的铁壁军战士被全歼。
铁壁军将士的抵抗越来越弱,但是河内军将士的伤亡却在不断增加。
河内军的进攻速度明显超出了汉军守将的估计。
汉军守兵简直就是仓促参战,将士们连铁甲都没来得及穿上。
河内军的新兵将士在战斗中不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