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进攻表现出不同风险程度,如果李勇愿意冒险,汉军将进攻江临城;如果他行事保守,那会进攻衡州城。
李勇是一个智将,早在会议前就已经考虑过这两种作战方式的优劣,通过众将的嘴讲出来,更加有利于他做出客观分析。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也各有侧重,众将因此产生争执。
综合了众将的看法,李勇说出了自己决定,他不是蒋继嗣,他更希望选择稳妥手段。
除了在河内郡据点布防的汉军守军,其余兵力全部南下。
负责出击任务的汉军一共分成三支部队。
西路军由王升和毛宁带领,东路军由孙可成和陈青云统帅,第三支军队则是李勇和耿忠统领的后备军。
西路军和东路军同时南下,后备军居中策应。
面对汉军大军压境,孙烈即使再能打,也无法扭转唐军兵力不足的劣势。
汉军不需要出奇谋,冒风险,只需要以堂堂正正的阵势南下,唐军便无可抵挡。
因此,对于汉军来说,最大威胁并不是唐军,而是将士们的立功之心。
军议结束之前,李勇反复强调众将在行军时注意控制行军速度,军队之间保持距离,任何人不可以轻敌冒进。
众将表态之后,军议结束,将领们回到自己的军队中,开始组织进攻。
后备军除了李勇和耿忠二人,还有王境泽统帅的三川援军,将士们花费了更多时间集结兵力。
等到将士完成集结开始南下时,另外两支部队早已经出发,并且传回了捷报。
与李勇预料的相同,唐军前线防御确实空虚。
李勇在白天的攻势中试探出了唐军兵力,唐军也通过这场战斗试探出汉军南下决心。
前线多处唐军放弃据点,部队开始南撤。
因此汉军南征行动很顺利,短时间内,收复大量据点。
在汉军全力进攻下,那些留守的唐军也纷纷被击溃,将士们要么投降,要么逃窜。
两路南下汉军似乎也把唐军当成了软柿子,他们早已经忘记了李勇要求,两支军队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孙可成统帅的东路军,由于快速南下,已经脱离了后备军支援距离。
为了避免东路军误中唐军埋伏,李勇不得不频频派人传令,约束前方将士控制进攻速度。
但是,传令兵带回来的只有捷报,以及孙可成保证不会轻敌的答复。
东路军将士根本不想减慢速度。
为了保持后备军与东路军将士能够互相接应,李勇命令耿忠带领士兵押送物资,其余兵力加快行军。
尽管李勇认为唐军没有伏击汉军的余地,但他还是决定谨慎些,一旦东路军遇袭,后备军可以及时带兵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