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昌平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呢,甭管是凑巧还是咋的,他们给的钱都比别处多。”胖官差咧着嘴笑,“那乡君真阔气。”
韩竽回来了,说后元农庄的红薯都挖上来了,虽然亩产量不如昌平乡,但是也有两三千斤。再加上玉米和水稻丰收,村民们一年的生活都有保障了。
“村民们现在每天都笑呵呵地,也特别听话,叫他们做什么都能认真去做。”韩竽眉飞色舞。
“没有刺头和偷懒的?”陈帆笑着抬杠。
“钱和粮食面前,谁还顾得上做刺头呀。他们都是佃户,离开了后元村,还有什么好地方可去呢?就算是想偷懒的,不是还有鞭子么。”
学子们坐船回来了,乡民们到码头上迎接。
陈建他们没来,回了自己家。
学子们在锣鼓声中走上堤坝,走到章辞面前,深深行了一礼,齐声说道:“学生谢恩师栽培!谢乡君办了书院!”
章辞扬声道:“恭喜你们获得省试资格,祝你们明年高中进士!”
百姓热烈欢呼,学子们都自信地昂了昂头。
章辞从陈忠柱手里接过一捧证书:“乡君府会给你们发证书,你们是昌平乡永远的举子!”
永远的举子?书生们秒懂,再次行礼致谢。
证书的纸张非常好,还都有一个红彤彤的封面。
章辞每发一张证书,乡民们都热烈鼓掌,把气氛烘托得非常好。
只是可惜,这时候没法给他们拍照留念。
乡君府这次也安排了牛车送他们回家,学子和家人们高高兴兴地坐着牛车回去了。
陈忠檐调侃陈帆:“大姐真是因地制宜,每次都是站在码头上就把仪式举办了。”
“不然还另外找个时间在乡君府门前铺个红地毯?”陈帆看着大家:“从乡君府走到码头去迎接,算得上是远迎,很隆重的。一回来就把欢迎的话说了,该奖的奖了,时机正好,情绪正好。”
章辞补了一句:“他们的家人都在,乡民们都在,是最热闹的时候。过两天再叫人过来,人家未必有这份劲。”
“噢——”孩子们一声怪叫。
过了几天,有官差来送文书,说了关于举人的相关政策。
陈帆看着章辞:“还真这么做了?过程顺利吗?”
章辞笑了笑:“具体过程不清楚,但是科举大事一直都有很多人在关心,想要做得更好,提建议就看天时地利人和。”
中书令和礼部尚书苏文靖谈过,建议举子身份终生有效。苏尚书整合了之前各种意见,给皇帝上了奏折。
朝堂上赞同的人比较多。有了举子的身份,之后想继续考进士的可以考,不用再去考一轮州试,节省人力物力;不想继续考试的,做个师爷或者教书先生总还是可以的。
对于举子可享受的权利,朝臣们逐条展开讨论,旨在吸引更多的人才参加科举考试。
皇帝批准了几条建议,着礼部制定详细的章程,然后继续讨论。在各州州试即将揭晓成绩的时候,方案终于出台了。
中书省很快拟好了诏书,经皇帝批准发往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