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开心的做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决定。
在他看来,思召宝剑举世闻名,公孙瓒定是在准备自焚之际,特意将这柄剑留在身边的,为的就是希望袁绍在得到这把剑之后,能够善待他的后事。
这是一个交易,嗯,一定是这样。
处理好了“公孙瓒”的尸体之后,袁绍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思召剑的锋刃上。
在这个世上,就没有人不喜欢能够斩金切玉的宝剑的,尤其是武将。
袁绍今时今日的地位,已经超脱了武将的范畴,早已是实力强劲的大诸侯了,可这并不妨碍他对思召的喜爱之情。
当下,袁绍便吩咐身边的审配,让他将思召剑收起来,请能工巧匠进行修复,无比要给思召剑安装上一个合乎他身份的剑柄,另外还要在配备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剑鞘。
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算符合袁绍的身份呢?他虽然没有明说,但审配却是很清楚的。在一众谋臣中,沮授不善逢迎,田丰太过刚直,郭图生性贪财,许攸不拘小节……要说最能揣摩袁绍心意的,那便是审配了。
所以,袁绍才会把修饰思召剑的任务交给了他。
审配已经想好了,按照最高的标准,采用最好的木料,命工匠们精心打造一个奢华到极致的剑柄,还要在剑柄上镶嵌一些瑰丽的宝石,之后再用鳄鱼皮做一把剑鞘,剑鞘内用金丝缠绕,外面洒上金沙,非如此不能让好大喜功的主公感到满意啊。
噢,对了,秉承着自家主公好大喜功这个脾气,审配还格外细心的想到,再给思召剑做一个剑穗,剑穗的材料一定要使用碧玉丝绦才行,在剑穗靠近剑柄的位置上,绑缚上一大块儿用和田玉打磨的玉佩,这样就完美了。
这样才能彰显袁绍的身份地位嘛!
对,就这么做!
就在审配想入非非之际,袁绍再次开口,做出了一个他自认为深思熟虑,实则极为轻率地决定:“待幽州事毕,便班师回邺城。幽州的事,今后便交给熙儿全权处置吧。”
袁绍口中的熙儿,便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袁熙了。
在此之前,袁绍已经上表朝廷,任命他的大儿子袁谭为冀州牧了,现在显然是有意要让二儿子袁熙来担任幽州牧。
袁绍一共有三个儿子,他最喜欢的,其实并非袁谭,也不是袁熙,而是他的小儿子袁尚。只是袁尚年纪尚小,今年还不满十四岁,还担不起一个大州的担子来,所以袁绍这次便让袁熙来代理幽州了。
等日后以后袁尚成长一些,再给他分一个钱粮丰足的大州便是了,袁绍可是打算在彻底解决了公孙瓒之后,便向盘踞中原的曹操用兵的,等打败了曹操,他所占据的青、徐、兖、豫四个州,还不是任由袁绍分配吗?
袁绍的这个决定一出口,令他的部下们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是因为有些人早已在暗地里支持袁熙了,他们鼎力帮助袁熙,希望袁绍可以立袁熙为继承人。而忧愁的,自然是相反的观点了,他们不是支持袁谭,便是支持袁尚的,如今见袁熙得势,自然眼红。
还有少数几个人,例如田丰和沮授,这两人不属于任何的阵营,他们只是觉的,袁熙没有经过历练,如今袁绍贸然将偌大的幽州交到他的手里,怕是在日后会引起不利的影响。
性格刚直不阿的田丰,稍作思考之后,举步便要站出来,劝阻袁绍刚才的决定,却不料身后有人猛地拉了一下他的袖子,硬生生的将他拉了回去。
田丰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知己好友沮授。
不明所以的田丰以眼神做出询问,得到的回答,却是沮授缓缓地摇了摇头。
袁绍刚愎自用的脾气,他们都清楚。刚直的田丰可以不管不顾的进行劝阻,但是比田丰要圆润的多的沮授却认为,此刻并非是劝谏的最佳时机,一个弄不好,还容易激怒袁绍,反而得不偿失。
试想,剿灭了公孙瓒,占据了整个幽州,袁绍此刻正志得意满,又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思召,正是心情大好之际,岂能容得旁人在这个时候泼冷水?
表面上看,袁绍礼贤下士,性格豁达,实则刚愎自用的很,而且外宽内忌,心胸其实并不宽阔,若在这时惹恼了他,田丰还能有好下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