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漠南最为熟悉的蹋顿,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根据自己的记忆,对神机营密探手绘的地形图进行了完善,使之更加的翔实,有了这份地形图,便等于漠南的一草一木,悉数被马超提前掌握在了手中。
击退了张合之后,义勇军稍作休整,马超便将远征乌桓的事情提到了日程上。
他要让所有的异族人知道,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异族人在大汉境内造成的杀戮,马超要代替大汉子民们,十倍的讨回来!
被太史慈接替了长安的防务后,赵云本已经带着两万奔雷骑东进,意欲与马超汇合,结果半路上接到了马超的通知,让他进入威州境内,与驻扎在乌鞘岭的张济兵合一处,整顿人马,为义勇军征讨漠南的先锋军。
赵云心知,这是马超要征讨乌桓的前兆了,在他的印象里,马超从来不会容忍异族人肆意践踏大汉的土地!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宣言,马超直接下达了进兵的指令。
义勇军一分为二,马超亲自率兵前往漠南,关羽、太史慈、张绣、公孙瓒,黄忠,蹋顿、胡车儿为将,司马芝、贾逵为参军,半数奔雷骑与破军阵悉数相随,起兵六万,剑指漠南。
另外的兵马,分别由徐晃、贾诩镇守晋阳,张辽、郝昭镇守雁门,马休、马铁、马岱以及杨秋镇守上郡,三部人马形成三叉戟之势,牢牢地遏制在袁绍进兵并州的咽喉要道上,以防止袁绍军死灰复燃。
出征之前,马超悄悄做了两件事。
他心系父亲马腾,暗中命神机营密探潜入许都,看看是否有机会接触到马腾,就算不能把他带回长安,至少可以确保他的安全。
第二件事,在蹋顿的提醒下,马超再次给奔雷骑精锐配备了第三匹战马,令奔雷骑达到了一人三骑的夸张配备。
漠南多地荒漠,地形复杂,寻常的战马极易在沙地中失陷马蹄,且存有水土不服的风险。将蹋顿带来的那些战马交给奔雷骑,便是为了减低各种风险。毕竟,马能识途,这对奔雷骑而言,有利无害。说不定,还能在无形之中减少奔雷骑的损失。
蹋顿现在是真心实意的归顺了马超,除了为父报仇的执念之外,大多数事情思考的角度,都是站在马超这一边的。
马超也能感受到蹋顿的心意,与出征之际,将蹋顿的校尉之职提升到了偏将军,令其本部兵马增长到了一千人,算是对蹋顿的一个奖赏。
数万兵马出征,不可能一点风声也不漏出去,在马超离开晋阳的数日之后,远在邺城的袁绍便收到了马超进兵漠南,前往征讨乌桓的消息了。
正如草庐中诸葛亮、庞统所料,袁绍绝不是一个气度恢弘、心胸宽广之人,袁熙和袁尚的死,时时刻刻刺激着袁绍的神经,得知并州的义勇军走了一半,袁绍便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疯狂的报复之意,不顾众人的反对,再次纠集起十二万大军,亲自率兵向并州杀去。
袁绍派出的前锋大将,依旧是张合。
自从张合惨败与马超之手,狼狈的回到邺城,袁绍便一直对他不闻不问,似乎是在埋怨他没有保护好袁熙,导致袁熙身死于马超之手。可是在大军出征之际,袁绍却又不得已而再度启用了张合,将三万先锋军交到了他的手里。
再度启用张合,实属袁绍的无奈之举。因为袁绍发现,昔日自己帐下的大将们,包括名震天下的“河北四庭柱”在内,如今便只剩下一个张合了,实在是没有人能比张合更胜任先锋主将的了。
袁绍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外宽内忌。表面上看上去很大度,实则心眼小的很。他也在审配的叙述中,得知了张合败退之际的事情,知道马超曾在阵前亲口招揽过张合,张合当时虽然拒绝了,可这件事在袁绍看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在任命张合为先锋主将的同时,为了防止张合叛离,袁绍还任命郭图为监军,随同张合一并前行,名为辅助,实则乃为暗中监视张合。
不得不说,自古以来,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处。
曹操的疑心病很重,但是他从来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绝不会像袁绍这样,明里一手,暗里一手,像防贼似的防着自己的部下。
袁绍此举,无疑取祸之道也,可笑的是,袁绍之间却浑然不觉,犹自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做出了十分英明的一件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