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蒯越等人所说的依据,还差了那么点意思,不能让刘备稳稳地站住大义,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身败名裂,坐实小人的名声,这可是刘备千万个不愿的。
最后还是凤雏庞统,站出来献策,劝刘备给刘璋写一封信,就说在和张鲁的战斗中,旧疾发作,无力再战,想要回到荆州去养伤,不能在帮助刘璋抵抗张鲁了。因为有负刘璋所托,等回到荆州后,愿意把之前刘璋资助的粮草悉数奉还。
以这个借口返回荆州,成都乃是必经之地,等到了成都,有了刘备先前那封书信的铺垫,刘璋于情于理都要出面会见刘备,届时,再以言语质问刘璋为何断了粮草供给,刘璋并没有掌握任何的真凭实据来证实刘备和张鲁暗中勾结,以刘璋笨拙的口才,到时必定是张口结舌,不能作答。
等刘璋哑口无言的时候,张松、法正、李严等暗中投效了刘备的十几个人,突起发难,以刘璋暗弱不能治理好益州为名,推翻刘璋,拥护刘备,刘备便等于是完全站稳大义了,刘璋的命运便落到刘备的手中了,是杀是留,全凭刘备一念之间。
这个方法,是最简单、最省事的,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成都,进而全据益州,还能把过错都让刘璋来担负,于刘备的名声丝毫无损。
由张松、法正等人推倒刘璋,只能说刘璋失了民心,谁能说是刘备腹黑?刘备在整个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不过是个看客而已,被众人推举为新一任的益州之主,他也很“迷茫”、很“无奈”啊!
庞统的这个计策,让刘备的双眼中放射出强烈的光彩来,他已经能预见到,偌大的益州,将要落入自己的囊中了!
三万荆州军当即把寨而起,随着刘备一同回转荆州。与此同时,按照庞统的计策,刘备假仁假义的给刘璋写了一封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形之中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了刘璋。
当初刘备进西川,刘璋对他亲如兄弟,亲自到涪城迎接刘备,刘备逢人便说刘璋仗义大度,如今却翻过脸来,和汉中张鲁暗中勾结,骗取刘璋的粮草辎重,等刘璋发觉,断绝了刘备的粮草,刘备立刻变了脸,大骂刘璋忘恩负义,还采纳了庞统狠毒的夺去益州的计策,其善变的伪君子嘴脸,当真令人感到丑陋。
十多日后,刘备行军来到了绵竹,他给刘璋所写的书信,也传递到了刘璋的桌案前。
刘备这封信,看似仁厚,实则言辞犀利,令刘璋无法招架,无力反驳。
张松等人这个时候适时地站了出来,大义凛然的以身家性命为刘备作保,保证他不会和张鲁暗中勾结,所谓的沆瀣一气,不过是有心之人便排出来的传闻,用以排挤刘备的。
刘璋本就是个暗弱无能之辈,听了张松、法正、李严等人的话,不由得捶胸顿足,大骂指证刘备勾结张鲁之人,险些坏了他和刘备的宗族兄弟情谊,当即便命人将其拖出去杖责三十。
随后,刘璋提笔给刘备写回信,说自己受了小人的蒙骗,误会了刘备,请刘备不要见怪,也不要回转荆州,还望刘备能念在宗族兄弟之情,继续驻守葭萌关,抵抗张鲁。
如果这封信能及时送到刘备的手中,庞统后续的计谋,也就无法实施了,刘备总不能在刘璋已经承认错误之后,还死咬着不放吧?那样的话,他图谋益州之心,也就太明显了,再也瞒不过天下人的眼睛了。
可惜的是,没有如果。
刘备在发出书信的同时,便率军从葭萌关撤了下来,便是在防着刘璋这一手呢。
绵竹的守将,是蜀中大将张任。张任乃是枪神童渊座下的大弟子,是马超、赵云、张绣三人的同门师兄。张任为人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当初更是坚决反对让刘备入川的蜀中将领,因为他看穿了刘备对益州心怀不轨的心理,对刘备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
得知刘备撤军葭萌关,欲要借路成都返回荆州,张任如何能答应?他估摸着,刘备肯定会在面见刘璋的时候突然发难,所以张任根本就不打算让刘备过去。
驻守在绵竹的三万蜀兵,被张任悉数调动起来,凭借着绵竹关的险要,据关而守,死死地把刘备挡在了绵竹关之外。
张任本是一片忠心,殊不知,他的这个举动,恰好给了刘备一个问责的理由,让刘备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对刘璋进行随意的指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