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轨一路如入无人之境,连破数十城寨,在大月河谷与先期突入高句丽的朱骏部会合。朱骏声言伊夷模发下金批令,号召各部勤王,高句丽各部族兵正在向丸都聚集,声势十分浩大。
李轨询问贾诩意见。
贾诩道:“高句丽有五族:涓奴族、绝奴族、顺奴族、灌奴族和桂娄族。早年涓奴族为王,后被桂娄族取代。伊夷模是桂娄族人,他发下金批令,各部族尽发勤王之师,但其中亲疏不一,涓奴人行动最慢,最是敷衍,他本族和绝奴族则较为积极。所以我们当趁他各部尚未集结之际,一举破其首脑,则余部自溃。”
朱骏也道:“是啊,野人若不聚集便是散沙一盘,若是聚集起来,便是一只铁拳,所以应趁其尚未成势一举破之。不过,伊夷模尚有王军七万,只恐势大难敌。”
贾诩笑道:“他若有这军力,又何来襄平之败。”
李轨道:“先生所言极是,高句丽有五大部族,数百个部落,伊夷模所在的桂娄部人口最多,近十万人,他们这些部族都是全民皆兵,所以他自称有七万王军这不奇怪,但我们要分清这王军是什么。这些部族,单挑一部都很难缠,合在一起就更难缠,襄平之败后伊夷模急于报仇,气势尚在,若任由他把各部攥成拳头,则是我辽东的心腹大患,唯有趁其羽翼未成一举灭之。”
于是分朱骏为外围警戒,自己统帅两万人马直捣高句丽京城丸都。
果然如李轨所料,伊夷模号称的七万王军绝大部分都是老弱,他的精兵强将都葬送在襄平城下了。此时的丸都正处在可怕的混乱之中,高句丽的上层对即将到来的京城保卫战丝毫没有信心,所以置伊夷模的严令于不顾,纷纷逃离丸都。
李轨趁乱攻击,一举攻入城中。
丸都的形制仿照汉都洛阳,占地面积更大,但人口不过,规划较为混乱。
五部族各据一方,都有自己的地盘。李轨瞄准桂娄部和其亲密战友绝奴部据点猛攻,对其他三家领地则秋毫无犯,私下里放话说此番出兵是为前高句丽相加、涓奴部已故首领韩贺
报仇雪恨。
韩贺当政时跟大汉友好,甚至将自家的姓改成韩。
世人传言韩贺是被伊夷模的祖父宫害死的,而宫当政时屡次侵犯大汉边界,跟汉人结有血海深仇,所以李轨提出的这个口号很有蛊惑性。
两部族之间的利益之争被转化为个人之间的恩怨,既然如此,其他三家尤其是涓奴部还有什么理由去帮伊夷模呢。
解除了后顾之忧以后,李轨集中兵力攻打王城。
王城是城中之城,工事完备,易守难攻。
李轨连续强攻两天都未能奏效,这时候忠于伊夷模的部落兵陆续赶到一些,在城外与李轨留守部队激战。
战局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作壁上观的部族又开始蠢蠢欲动。
贾诩劝李轨道:“事急,必须当机立断。请立拔奇为王。”
伊夷模的父亲伯固有两个儿子,拔奇为长子,伊夷模为次子,当年传位时兄弟俩经过一番惨烈的争斗,最终伊夷模胜出。伊夷模做了王之后,将其兄长放逐在外。
伊夷模与李轨开战后,李轨便遣朱骏深入高句丽腹地寻找拔奇,并将其“保护”起来。拔奇当然是有资格做高句丽王的,一旦他为王,王城里的有些人就会反水,因为眼下这状况对双方而言都十分凶险,这些人才不会在乎谁做王,保住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李轨有些不甘心,他已经攻入了高句丽的腹心,围住了他的王城,只差一步他就能灭亡这个宿敌。
这个时候却要跟他妥协,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贾诩劝道:“灭大国,非十年不能平复,十年之内天下必然大乱,主公当领兵争取华北、挺进中原,何苦将精力耗在这偏远荒寒之地,纵然扫平了高句丽全境,于大局又有何益?”
李轨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只是临机决心难下,听了贾诩的劝告,便笑道:“李轨一时糊涂,多谢先生指教。”
当即令将拔奇带到中军,待之以君王之礼,劝拔奇登位。
拔奇这些年恨透了弟弟伊夷模,有这样的报复机会,他焉肯错过?
一轮讨价还价后,拔奇答应做高句丽王,自为王后与大汉辽东世世和好。
拔奇称王之后,次日王城里就有叛军作乱,城防瞬间崩塌,伊夷模与妻子十三口被乱军所杀。拔奇请求李轨以友军身份介入,李轨遣王俭率内军两千进城。
王侯、公主、勋贵不杀,其余高官、干吏、工匠,一口气杀了上千人,高句丽举国菁英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