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形成兵曹出政令,枢密使掌军机,行台负责协调地方支援,各地都督府负责指挥作战的新格局。
各地受田百姓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各郡都尉负责掌管兵役簿册,定期清点人数和组织训练,遇到征战负责率部出征。
这项政策先在并州和冀州进行试点,以积累经验,查缺补漏,形成切实可靠的规范后再逐步推广开来。
而边疆地区和京城等地,作为一种变通,则采取募兵制和征兵制相结合的方式。
但这个募兵跟先前又有所不同,募兵的对象主要是各地卫军的士兵,极少从社会上直接招募兵员。
一般的程序是禁军或边军将需要的兵源数上报给兵曹,由兵曹下达给地方都尉,都尉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效兵源。
禁军地位较高,由地方选拔去禁军的兵员被称之为“贡兵”,走的是时候是要披红挂彩骑马游街的,着实风光的很。
因为有严苛的奖惩制度,各地选送的“贡兵”素质普遍较高,因此成为各地有志青年追逐的目标。
这些“贡兵”也不再执行原有的征兵制度,他们在军中服役年限另行规定。
因为这项制度尚未完全推广开,新任凉州都督府长史、凉州大都督、武威太守太史慈就钻了个空子采取募兵制,在地方另行招募了一千五百饶骑兵。
原来的凉州士兵心宗不服,发动叛乱,太史慈坚决予以镇压。
怎奈凉州地方百姓吃软不吃硬,镇压的越凶反抗的越是激烈。
李轨立即调拨冀州卫军三千五百人,并州卫军一千八百人赴凉州,听凭太史慈的调遣,经过三四个月的苦战才算把局势稳定下来。
作为惩戒,太史慈大量裁撤地方军队,尤其那些在平叛过程中首鼠两端动作不积极的军队。于是新一轮的叛乱又开始了,但这次规模比先前的那次要的多,因为没有了群众基础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
这些凉州兵被裁撤后生计全无,大量涌入西域,给各国充当雇佣兵;少量的则落草为寇,做起了无本买卖,变成亮匪马贼;也有一些人则内迁长安,或成为黑帮的打手干将,或凭本事吃饭给人做护院当保镖。
随着甘凉子弟的大量外迁,沸沸腾腾的河西走廊终于平静了下来。
自捧辰军降格为营之后,赵云就离开了京城,他替代曹仁出任河南行台长史兼许昌大都督,李轨给他的任务是相机夺取南阳
盘踞南阳的是刘表,南阳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李轨一直想据为己樱
但中原未平,李轨无暇顾及南阳,平定淮南后李轨本来有机会对刘表开战,就算拿不下整个荆州,至少也能夺取南阳。
但那个时候曹洪反心已露,四处串联曹操旧部,吕布也不安分,李轨不得不先解决内部问题,这一耽搁就失去了解决南阳问题的先机。
而后,禁军就出了问题。
但李轨一直未曾放弃夺取这块地方。
现在的大背景是孙刘联盟蜜月期已过,矛盾正在积累郑这个时候若是打南阳势必会强化两家联盟,而且李轨对军制改革后的军队战斗力也明显信心不足。
所以他要派赵云过去趟蹚水。
李轨麾下这么多将领里夏侯渊和赵云是一对很极赌例子。
夏侯渊急躁,勇猛,行为主动,做事雷厉风行,但往往失之于鲁莽,反应到战役指挥上,他的特点是只要有一线战机,他就敢用十成的兵力去争取胜利。
他的字典里没有畏惧,只有跌倒,爬起来,再干。
胆大,激情,疯起来连自己的影子都害怕。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赵云。
赵云用兵保守谨慎,手握十万兵马但打一座县城都会掂量再三。
这样的谨慎的性格造就了他“常胜将军”的美名,虽然往往会贻误战机。
李轨就此曾总结,夏侯妙才不能打的仗就真的不能打,打了肯定吃瘪,因为他那么冒进的人都看到了危险,明这仗的危险系数已经高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
反之,赵云可以的打的仗一定要打,以他这么谨慎的性格都认为可以一试,明机会就在眼前,不打就太可惜了。
李轨因为判断不准攻打刘表的时机是否成熟,所以他让才赵云前去探探风向,除非连赵云都可以打,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出手的。
曹仁回京之后李轨让他做枢密使,这只是一个两千石的官,虽权力很大,但每都要面对丞相的威压,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李轨这么安排就是要看看他的抗压能力,看看他是否值得自己花费精力去培养。
曹仁上任之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句牢骚话都没樱
李轨觉得他已经成熟了,所以就用他取代吕虔任寿春行台长史。
把吕虔调回来,是让他继续执掌御史台,同时兼任丞相府司直。在军队改革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尝到了甜头的李轨,决定做一次赌博,他要对文官系统来一次大扫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