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有一路上一直在观察,天边不停地有人在劳作,看到他们的身影,不忍停住手中的劳动,驻足观看,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着什么?边讨论还边用眼光撇向他们几个。
那眼神中,除了好奇外,还多了一样其他的——算计。
这种眼神,吴小有不会感觉错,这么多年,人没接触太多,鬼可是接触了不少,什么样的眼神她没见过,而且一路上不只一个人发出这种目光。
先不管这里面究竟有没有蹊跷,吴小有还有非常在意的一件事:唐诗诗究竟去哪了?按理说她也应该掉下来了,可是刚才这个老人却说上次有外人来这已经是近两千年前的事了,难道唐诗诗没来这?
心事重重的样子引起了白宁远的注意,用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小有,怎么了?”
“白宁远,一会小心点,我总觉得怪怪的,你看周围人看咱们的眼神,是不是特别怪。”
白宁远也看向周围劳作的百姓,恰巧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对上了,那妇女赶紧别过头,抱着孩子,慌里慌张地进了屋。
这么一看,确实有点不对劲。拉了拉前面的刘一鸣和李广涛,轻声说:“刘队,李哥,一会儿,小心点,有点怪怪的。”
两人没有出声,可是眼神已经告诉白宁远,他们明白该怎么做。
来到了老人的家中,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留着一对尖尖的小虎牙,头上扎着两个小包子,模样憨厚可爱。
“爷爷,您回来了,饭都做好半天了,额……这几位是?”
“小玲,这几位是咱们家的贵客,还不快请进去?”
“哎!各位,快进来吧。”小玲热情地说。
屋子里暗暗的,只能勉强看清东西,小玲见状,翻箱倒柜,点燃了对于古人而言,弥足珍贵的灯油。虽然有亮光了,可对于生活在现代当时下,每天在led灯的照耀下活动的他们来说,这还是太暗了。
不过相比刚才,却好了很多。在油灯的照射下,屋子里的陈设也看清了。
木制的桌椅板凳,边边角角处已经有很严重的磨碎,有的凳子的腿也是瘸的,屋子里还有一个土搭起来的火炕,还有一个炒菜用的大锅——正冒着热腾腾的蒸汽。
老人指着中间的凳子说:“四位,快坐吧,还站着干什么?正好快开饭了,不嫌弃的话就一起坐下吃吧。”
“好,谢谢您。”四个人礼貌地道了谢。
“老伯?”有些事,吴小有还是想问:“一年前,有没有一个和我差不多穿着打扮的女孩来过这?”
紧紧盯着老人那双浑浊的眼睛,不想放过一丁点的讯息。老人先微微一愣,浑浊的眼珠转了两下,随后摇摇头,张口说:“没有啊,不是和几位说了么,上一次来外人,还是差不多两千年前呢,记得当时的那个年轻人,老祖宗说姓陶,曾经还是个当官的呢?哎呀,我们这个小地方,难得来这么大的人物,老祖宗本来想多留他几天,结果他非要走,老祖宗是拦也拦不住。”
吴小有又打断:“老伯,你们这每个月十五的晚上,会有地方冒出红光么?”
老人微微一愣,接着又是摇头:“没有啊!小姑娘,你都给我打断了,我接着说当年老祖宗,拗不过他,就只能让他走了……”
老人说起了两千年前的事,这么一听,那人多半就是陶渊明。不过吴小有心中想的却和陶渊明没有半点关系,双眼眯起了一条缝,危险地看着老人:这个老头,在说谎,唐诗诗绝对开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