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婶子,这个齐家是什么来头?”
车上几人有一瞬间的堂皇,随后叹了口气,“也难怪你不知道,说起来你们跟齐家也是沾着亲的。”
在几人的叙述中,杜杏儿大致了解了一些关于齐家的事。
三冬村的河对岸就是河集村,河集村比起三冬村来说不知繁荣了多少倍,这个村里子里的大户就是齐家。
齐家这个家族,家大业大,族里有不少人在外经商,通往三冬村的桥就是齐家出钱修建的,而且现在每年也是齐家出钱维护。
更令人羡慕的是,齐家还有族学,族里的男孩子到一定年龄就会到族学读书,他们齐家已经培养出好几个读书人了。
要知道在乡下,读书可是件令人仰望的事,一般的家庭哪里供得起孩子读书,有时候攒上一年的钱,连文房四宝都买不齐,更别提念私塾了。
村里的姑娘做梦都想嫁到齐家,只是齐家眼光高,哪里看得上三冬村的姑娘。
至于说杜家和齐家的渊源,原来杜永正还有一个弟弟,给齐家招赘去了。
杜老爷子觉得儿子入赘太过丢人,还是冲着钱去的齐家,恼怒不已,从此以后全然当做没有这个儿子,在家里提都不提。
所以杜杏儿和杜笠对于这个所谓的叔叔已经几乎没有印象。
一路闲聊,路上的时间也不觉漫长,一车人抵达了镇上。
这个镇子名叫元丰镇,跟杜杏儿以前旅游去过的古镇比较类似,不过规模要小一些,街道也没有那么漂亮,到处都灰蒙蒙的,一看就是常年无人打扫。
之前杜杏儿落水的时候,余氏就是带着她来县城看的病,所以杜笠认得去医馆的路。
整个镇上只有一间医馆,叫做仁善堂,开的街口不错,在三岔路口的中心位置,非常容易找。
门口的小学徒看到杜笠一行人过来,笑着招呼,“这位小哥,看来你姐姐的病好了。”
因为杜杏儿的体型太有标志性,所以这位小学徒对她印象很深。
杜杏儿寒暄了几句,直入主题,从闻骁的背篓里拿出板蓝根递给小学徒,“我这里有一些中药材,不知道你们收不收。”
小学徒打开蓝布包看了一眼,“板蓝根啊,品质好的话我们是收的,不过这种常见药材,价格给不高,这得先跟姑娘说清楚。”
杜杏儿觉得这个小学徒说话有条有理,挺好沟通的样子,点头道,“这个我们也知道,按正常价格给就好。”
小学徒笑了笑,“几位稍等,我去把师父请来。”
涉及到钱的事情,小学徒一个人做不了主,还是需要师父决定。
小学徒的师父,正是仁善堂的当家陶大夫。
看过杜杏儿带来的板蓝根之后,陶大夫表示可以收,让小学徒去称重去了。
“姑娘带来的板蓝根品质不错,下次若是还是,大可送来,这种药材我们常年都收。”陶大夫发须花白,不过精神头不错,看上去挺健康的一个小老头。
过称之后,小学徒道,“一共是四斤,一百二十文。”
杜笠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在镇上给人干活,壮劳力一天也就三十文,他姐上山挖了些草回来,就能卖出一百二十文,抵得上四天的工钱了。
收到钱,杜杏儿又道,“我家亲戚受了点伤,能不能麻烦大夫给他看看。”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闻骁跟着大夫进了后堂,片刻后,陶大夫出来道,“这位兄弟受的都是皮外伤,不妨事,开些补气的药喝喝就好。”
陶大夫开的药,一副就是二十文,按照一天一副的量,大夫建议最好喝上半个月,如此算下来就是三百文。
想了想,杜杏儿决定先开上五天的量,不过闻骁却拒绝了,“我的身体我知道,不用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