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颠簸地回到京都,李晙连面都没有露就回了未央宫,同时李皌也被关在了他的陈王府。李晙想着过一段时日,等自己身体好了再跟这个弟弟好好聊聊,免得像现在这样被气得半死不活地还打不着人。
又过了七日,李晙觉得自己的身体基本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便想着也该上朝看看情况了。虽然每日里奏折不断,但是基本上都是喻王李皞与六部尚书等人看过之后没什么问题,需要他盖个章的,局势发展到了哪一步他需要自己亲自去看一看。
早朝上风平浪静,看样子是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李晙表示很满意,勉力了众人两句便打算退朝。谁知此时刑部跑出来一个侍郎说道:“启奏陛下,陈王谋反,伤及龙体,实属大逆不道,臣以为按律应当先将陈王关入天牢,待查明同伙之后,再行问罪。”
李晙皱了皱眉头,他把李皌关在陈王府,其实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希望此事越演越烈,因为那样到最后难免会牵连无辜,致使事态无限扩大,出现党同伐异的局面,那样不利于天下的稳定。何况,如果真能从李皌嘴里问出什么来,李晙早就做了,但是很明显,陈王李皌毕竟是天之骄子出身,为人有些傲气,越是逼他可能越是没有结果。李晙不觉得将李皌关进天牢逼问黑袍人的下落是一个明智之举,那样只会让李皌更恨他。
朝堂上陆陆续续站出来十多位大臣,都在言辞慷慨地要求李晙严惩李皌,到得最后就连宗正李崫也开始劝李晙惩治李皌了。
在这个风口浪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李皌说情,都在用一些软性的话语逼迫李晙处置李皌。
有道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自古及今不乏许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在一些内部或者外部的压力之下做出一些在后世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错误的决定,这当中最为出名的行为便是冤杀忠臣良将了。可想而知,当李晙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他所承受的东西也绝对不轻。
是要爱惜羽毛,通过一些“牺牲”来维护自己的名誉以及群臣的团结?还是要对抗群臣,留下骂名,甚至因此留下潜藏的隐患?
陈王谋反,辩无可辩,李晙不处置他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可是怎么处置他才能保下李皌的性命,不会因此影响到李湬的未来,也是李晙考虑的问题。
“陈王确实是做了一些不该做的错事,不过他也是受人蒙蔽,才会做出这糊涂事,陈王已经向朕认罪,朕也已罚他软禁王府,无诏不得出府,此事已有定论,众卿不必多言。”
李崫说道:“陛下三思,陈王谋反,罪在不赦,如此处罚,着实不公,恳请陛下按照惯例,赐陈王一死。”
李晙一惊,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第一个提议他处死李皌的竟然会是李崫?他的这位皇叔竟然要他处死自己的弟弟?
而有了李崫的牵头,众人纷纷跪下来,说道:“恳求陛下赐陈王一死!”
李晙一拍桌案,怒而起身,说道:“尔等是要朕杀死自己的亲弟弟吗?”
李崫说道:“陛下,陈王谋逆本就罪不容诛,不光是他,就连陈王妃及其家人都应当按谋逆罪连坐,岂能姑息?”
“朕已经说过了,此事陈王非是主谋,且这是朕的家事,何须尔等多言?”
李崫再次进言道:“陛下息怒,臣等皆是为陛下着想。”
刑部尚书裴纶说道:“敢问陛下,今日谋逆的若是别人,陛下是否还要按照律法处以极刑?若是陈王有罪而不罚,这天下必然会匪患丛生,滥用职权等不法之事将无处不在,陛下何以教化万民?”
“放肆!咳咳。”李晙本已好的差不多的伤势,被这么一气,隐隐有些真气混乱。
“陛下,当以大局为重,还请陛下秉公处理此事。”
李晙被这番言论直接气笑了,揶揄道:“秉公处理?陈王伤的是朕,不是你们,朕对他已经有了处置,何须外人来置喙?朕再说一次,这是朕的家事,陈王是朕的弟弟,朕此生绝对不会残害自己的手足兄弟。”
“陛下……”
“闭嘴!你们若是有那份闲心,就多去民间走一走,看看百姓们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个两个的都盯着朕的家事,逼朕做出泯灭人伦的事情!此事不必再提,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