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你就是城里人,你不会懂的。”他摇了摇头,又继续道:“有些自尊心的人,是接受不了这种帮助的。老人倒是无所谓,反正半截都入土了,你喜欢怎么宣扬怎么宣扬。可是小孩子压力就大了,出去随时要看别人脸色,成绩不好,会被人骂,吃个饭穿个衣都要受舆论压力。”
这老板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些理解了。确实,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一宣扬,无意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从此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人关注,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人指责和谩骂。
那个老板说到这里时,脸上慢慢的浮现出忧伤,沉默了片刻,又道:“不瞒你说,我有个妹妹就嫁在这崖顶村,有个孩子成绩其实还是挺好的,但就是因为那些人毁了他。”
“怎么说?”我听他这么说,就追问了一句。
“前年,我那外甥考中了重点高中。也是那些人,打着捐助的名誉,过来给了他家三千多块钱。然后也是拉着他一家站着,又是拍照,又是录视频的。后来这事就闹的整个学校都知道了。
谁都知道他是靠别人救济才上的学,开始不少人就对他指指点点。这我外甥还是能忍下去的,为了少受人指点,他平时课余时间都不敢出去和别的孩子玩,就躲在教室,若是寝室里读书。但就是这样,也惹人口舌,都说他是不努力,怕不敢面对帮他的人。或是说,他不努力怎么对得起帮他的人。”
这老板说到这里,脸上的伤心愈加重了,眼里还有泪花闪动。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个老板继续说:“还有更加可怕的,那一次,我外甥的衣服破了,出去买了一套新衣服。别人就开始各种说他败家子,说他不懂事,拿着别人捐的钱瞎挥霍了。还有一次,是个周末,我外甥出去给一家餐馆洗了盘子后,老板给了他一个鸡腿打包让他带回去吃。结果回去被学校孩子看到,又说他拿捐的钱出去吃大餐什么的。”
“就那件事,还有人说的有模有样的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被捐助的孩子,无心读书,拿着善款大肆挥霍’。一时间,我家外甥出去都被人指着骂,为此,他再也不敢出门,上课都要带着口罩去。成绩因此大不如前。”
这老板越说越伤心,说到这里是,眼泪都已经滑了下来。
“这事发生后,我那外甥给我打了几次电话,说他不想读书了,还说要把那个捐的钱给还回去。都怪我,我觉得这样更加都人口舌,于是没让他那么做。”那个老板已经止不住哭出了声。
“事情发生在几个月之后一个误会,那一天,那群筹资做义工的人的领头,突然给我外甥打了个电话,说他去了他们学校,让他去接他。我家外甥跟他把地点弄错了,他在南门,我家外甥到了北门。最后他等了十几分钟等不到人,就气冲冲的走了。
这事后来又被写成小文章上了新闻,说我外甥忘恩负义,对帮助他的人不闻不问。我外甥为此给他们解释了无数次,但都不肯听他的,甚至还各种嘲讽他。”
这个老板这时候是拿着纸巾,边说边哭着的。
“那后来呢?”我问道。总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