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有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它有一种魔力,有时短期利益与长期视野相矛盾,有时要快,有时要慢,有时仅仅因为对手的不同便使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应对方法。”
“你问是我怎么办,是我的话,我会立即开始B轮融资,牺牲多一点股权,眼前看这么做亏一点,但能换得更多的发展资金,有些行业适合专心做,做好了就是海阔天空,比如需要研发的,有技术壁垒的。但有些行业不是这样,你没有时间好好布局上下游产业,必须要快速抢占市场。”
温晓光摇摇头,“我有消息,凡客已经开始积压产品了,你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你不在内部可能不太了解,他们的品质确实与我们有差距,而且已经开始劣质到让人不太能受得了的程度。这时候我们快、跟着他们的节奏反而容易出错,因为他们就是在闭眼瞎跳舞,除非有经验丰富的人把控。”
黎文博端着茶杯的手一顿,微微笑了笑,“那你不需要我,胜负已分了、只要不犯错就赢了。”
温晓光说:“有你可以快一点赢。”
黎文博笑着一斜眼,这少年说话有意思,他摊手问:“你真的要把这个公司做到底吗?像是你这样的野心,又这么年轻,这必然不会是你的最后一次创业。”
“你想听?”温晓光问。
“我想听,如果真有的话。”
温晓光心说你想听就好,他坐直了身体,翘上二郎腿,“我认为互联网的上半场结束了,年前我还用基本结束,但现在已经不用了,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个论断也不是我在做,行业内也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会到来,而且没什么疑虑,但有很多焦虑。”
黎文博认真了很多,“焦虑?”
“应该说非常焦虑,即使是BAT这样的大企业,因为谁也不知道下半场这戏该怎么唱,阿里在尝试进军无线,腾讯的qq用户、日活跃量都到达顶点,其实潜伏着盛世危机。”
温晓光用手指沾了点水,在桌子上比划,“其实仔细想一下,他们三家是分别是连接了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人,再想一下,商业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样东西,信息、商品以及人本身,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而到了下半场,如果我们依然从这三点出发,但能不能咂摸出不同呢?比如人与信息……”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黎文博心已经提了起来,他从未见过一个这样的少年说着这样犀利的话语。这是18岁啊,他无法想象自己与一个18岁的人讨论这样深刻的话题。
“怎么不继续了?”
“因为到了重点,所以希望你能听清,百度连接人与信息的方式是人找信息,但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找人。”
温晓光说的是今日头条。
在他重生前,这家企业已经切实威胁到了百度的生存空间,人们说第四个巨头诞生了,实际上不是,头条站起来百度会倒下的,因为它威胁到了百度核心的搜索业务,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百度的基本盘会面临巨大挑战。
“信息怎么找人?”黎文博完全被勾起了兴趣。
“这是技术上的问题,系统记录你的兴趣,根据用户的兴趣精准推送信息,说起来核心就是一种算法,但不瞒你说实现起来有难度,不是说行就行的。”
“另外,如果我们跳出刚刚的‘三种连接’,商业社会难道就没有其他连接了吗?”
他说起这些来自信磅礴,充满笑意,仿佛有种说不出的魅力,“实际上是有的,比如人与交通工具的连接。”
“交通工具?”黎文博一皱眉,“这显得有些怪异。”
温晓光能理解他,“不怪的。司机找乘客,乘客找司机,如果能将这种相互需求精准对接,你觉得打车的人会不会乐意使用这款软件?开车的人又会不会乐意使用?”
“同理,线下服务如餐厅、KTV、酒吧、洗浴都在找消费者,而消费者在茫茫的大都市里也在寻找它们,你去问问年轻人,问他们今天去哪儿吃,4个人聚在一起能给出一个‘不知道’的回答。所以如果将这两种需求精准对接,你觉得会不会有人愿意用?”
这些话不说震撼人心,那是夸张的电视剧效果,但是至少让黎文博觉得耳目一新,他再看温晓光的眼神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