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琳人刚刚登上宇宙时的环形太空站你是知道的吧?”
听闻同族这样一提,采集者翻找记忆,很快便从记忆当中回忆到这个,在瑟琳人还仍然处于大国时代,诸国林立的时期,各国争相探索宇宙,后来慢慢演变成共同集资建造大型太空站。
这个太空站为环形结构,就像一个轮胎一样,它存在着诸多技术上的不成熟,因为仍处于太空技术发展的初期。
不过,有一样却是可以拿得出手,那就是太空站内部的生态自我维持系统,只要有阳光,那这个太空站就是另一个小型瑟琳。
只是这样的大型太空站,在维护上却是个没办法解决的难题,这就好比在海洋中不停地去维修一艘船,非常的麻烦。
同时这种太空站并不能生产资源,因此也就被帝国抛在一边,把生态自我维持系统这些有用的技术运用到舰船上。
“这个我知道,就是那个利用离心力来替代引力的太空站,你提起这个做什么?”
“把这个环形太空站竖起来,那就是一个面积很大的轮子,大量铺设可以翻转的挡光板,像这样的轮子太空站制造出一万座,设计好轨道让它们排列成一个二维方阵,就能影响恒星外散的亮度。”
同族说明着自己之前提到的跨光年通讯的方法步骤。
采集者根据自己同族的描述,开始测算其中的可行性有多少,很快,它否决掉了同族的这一说法。
“不够的,在恒星面前,那种环形太空站即便存在一万座,那也不过是尘埃。”
恒星很大,大的离谱,至今为止采集者们拆掉所有行星去建设反物质巨构,没有一个恒星系统的恒星被完全遮蔽,哪怕是质量最小的红矮星。
对于遮蔽面积小这点,同族倒也不否认,但它有别的方案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确实是尘埃,但是一叶障目,叶子的面积虽然小,却是可以遮蔽住一座大山,这些环形太空站不一定需要在距离恒星很近的地方,彼此之间虽然排列成方阵,但距离可以拉得很开,这样同样会导致恒星的光度下降。”
想了想,同族觉得举例不足,又补充一句。
“前段时间,不是有一支拓荒的族群广播发现疑似恒星建筑吗?”
“那是误报,那个恒星系统柯伊伯带的陨石量很密集,这些陨石遮蔽了恒星,公转运动时让恒星亮度忽明忽暗……你是说利用这个原理?”
就和日食月食差不多一样的情况,只要距离足够,一粒沙子都可以达到遮蔽光源的效果,在这个广袤的宇宙中最不缺的就是大尺度的空间距离。
采集者虽然不聪明,但也并不算傻,它很快理解了自己同族的意思,同族则继续着自己的说明。
“没错,这里面的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太空生态自循环、轨道电梯,也就只需要这两个条件就能达成跨光年的信息传递。”
“可这样的恒星遮蔽仍然不明显,需要足够精度的观测才能读取到恒星亮度变化中的信息……好吧,你说的没错,不讨论信息接收的话,这确实是一种跨光年级别的信息传递方式,技术含量不高,消耗的能量也不多。”
话语说到最后,采集这不得不承认,同族所说的这种光年级别通讯方法真的非常具有可行性,而且通讯所需要的能量也不高,只是转动铺设在大型太空站上的反光板而已,转动一些反光板能需要多少能量,更何况还有着恒星这个天然能量源,需要能量的话直接接通太阳能板不就可以了?
“对了,你刚刚想说什么?”
同族这才想起采集者刚才似乎有话要说,两者继续刚才的话题,采集者回答。
“我想说,我们现在观测宇宙的结果和理论上不相符,它不应该这样安静。”
“理论?什么理论?”
同族疑惑了,它不理解采集者提出的理论是什么。
采集者解释起来。
“我们身处的这个河系推测年龄大概在一百三十五亿年到一百三十八亿年之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自然是会孕育出文明,而文明会不断发展和扩张,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而这样就衍生出了一个需求,那就是跨光年通讯,技术高的文明可以忽略,但只要技术上没有开发出超光速的文明就必然是采用光速通讯,而光速通讯存在递减,距离越远能量需求越大,恒星这个天然能量源也就极大可能被利用起来作为通讯手段。”
“考虑到光速延迟,就算这些没有超光速的文明哪天忽然集体消失了,他们文明的信息也会留存一段时间才会消失,最起码七八万年的时间。”
采集者的估值并不是毫无根据,这是考虑到一整个河系的半径而给出的预测时间。
“太多了,七八万年的跨光年通讯,那需要做到将整个恒星遮蔽,以瑟琳人那种贫瘠视觉就能获悉到信息的程度,能做到这种事情,那个文明的技术水平最起码和族群差不多,能够拆解掉行星,建造个体包裹恒星……”
在信息纠错中逐渐陷入沉思,采集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慢慢吸引了同族的思维,同族开始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