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其中有一人撰文颇多,此人正是于兴。于兴何许人也?他正是中国明朝前期名将,濠州人,初隶常遇春帐下,任管军镇抚。
此人骁勇善战,且颇具谋略,屡立战功。其仕途一马平川甚至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一生战绩显赫,功勋卓越,官拜大将军,钦封凉国公。想到此王健不禁开始纳闷起来,于兴不是被朱元璋灭族了么?怎么还有后嗣?王健不由得越发好奇。
于是,王健便像着了魔了一样深入其中无法自拔。只见上面是这样写道……
洪武四年,初春。吾扎营于克里,夜半忽遇狂风骤雨,天际雷电间隐现飞龙神韵。次日晚,梦境重现,遂醒,见枕边添一木匣,而后渐觉此乃上天赠吾之神力。
由此可见,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于兴有幸一睹神龙英姿,第二日晚,他又做了同样一个梦,醒来后赫然发现自己枕边多了一件木匣。随着长时间摸索和感知他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木匣,他称之为这是上天御赐给他的神兵利器。
接着第二段便是叙说着于兴借助木匣的神力,多次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奇迹。撰文主要记录的是明太祖第二次北战沙漠之战中于兴为先锋,先出雁门关,败扩廓帖木儿游骑于野马川;又败扩廓于土剌河,扩廓大逃。
此战役于兴在自传中大喜过望,他称这是他首次发现木匣具有万夫不当之奇异能量。当然,这次战役也奠基了他日后的赫赫功勋不白之神话。
而后便是二十一年于兴率师15万北征的事迹。
古思帖木儿远居捕鱼儿海,自以为明军劳师北伐,军疲粮缺,又正值风号沙飞,元军毫无戒备。于兴伺机率军抄近道日夜兼程奔袭敌营,元军大败,杀其太尉蛮子,元皇帝及太子带领随从数十人仓皇北逃。
在此,于兴特意记载着,王健大军在风号沙飞中全然没有半点受阻的迹象,而后他问身边的副将,副将却说,天高云淡,残阳似血,哪里见得着大将军所说的“风号沙飞”?当即于兴便领悟了。原来所谓的“风号沙飞”是神器创造了另一个虚幻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敌人却感同身受,但他们的军队却不受风沙之苦。
看到这里,全文已完。
王健也形同木桩,一动不动,完全震撼于它的神奇与诡异,难道世间真有如此荒诞不经之事么?简直超乎人的想象,不是?但是,王健后背的蛟兕图案又是如何而来?这是长久以来困过着王健的难题。
虽然很早王健就对中国古籍《山海经》百看不厌,但那些一直被王健认为事止于“臆想”中的产物,包括蚩尤调遣阴兵与黄帝大战,史上称之为“涿鹿之战”,也多为传言。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起到渲染突出主角罢了。就像“三国”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蓄意贬低周瑜和鲁肃,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突出效果。其实,事实如此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