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卡文加家里有事,所以前两天都是一更,很抱歉,我会努力赶回来,谢谢各位的支持。)
府试出的题还是相对简单的,直接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像更高的乡试、会试那样,可能会直接截取《四书五经》之中两个不相甘的词弄到一起,变成个截搭题,那就比较难破题了。
其实这道题只要考生能顺利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再联系上下左右,便能理解出题者的意思。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句话引自《诗经》,在这里的意思是:潜藏起来一动不动,还是非常清楚啊。
其实这句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一句。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意思是: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存于心中。君子让一般人比不上的,大概就在这些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
意思比较简单,但若想破题精妙,恰到好处,则需要发散思维,跳出这句话去考虑这句话所在部分的整体意思。
这一句话属于《中庸》第三十三章内容,也是全书的结束语。
《中庸》这本书,下半部分属于自修以达到“内圣”的境界,上半本属于为政做到“外王”的目的。
可能好多人看到《中庸》这两个字,就比较反感,感觉是在教我们当个庸碌之人,或者做个两面派墙头草这种腹黑学教材,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不过是先入为主而已。
他是一部正儿八经记载着一步步成圣,或者说成为一个完人的方法论的书。
当然这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具体对他的看法如何就不在这里过多讨论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
说白了,就是在概括的讲圣人之道,属于对全书内容的一个总结。
这最后一章共有六句,皆是引用自《诗经》的一两句话来例证,结合起来看,这六句就是一条完整的圣人链条:第一部分讲修德,第二句讲修心,第三部分讲达到至诚,第四部分即达到修身的完美,接着第五部分就是以己身达到世间太平,天下至德的境界,最后一部分返璞归真,就是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说到底,儒家的最终追求和道家基本是一样的,就是佛家心中的佛陀也可是说就是这样。
思考这么多,再回来看着这短短的四个字,宁采臣不由自主的带入其中,双目恍然没了焦距,心中也有了些许感悟。
自己昨夜去城隍庙,说实在不也正是“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天人交战。
良久…
宁采臣愕然回神。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磨墨、润笔、下笔、动笔、提笔,八个大字就出现在了答卷之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犹豫,字体俊秀飘逸,给人一种优美飘逸的感觉!
题目已定,接下来就是破题。
宁采臣身体笔直,端坐在桌前,左手拿捏着右手宽松的衣袖,右手紧握毛笔在纸上舞动,一双漆黑莹澈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有光辉。
他写的很认真,全神贯注,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其中,思绪就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中!
【破题】诚意之功在独,非慎不可也。
【承题】夫不慎独则意得欺之,此君子而小人也。
【起讲】盖闻明德以天下为体,然每为天下之念所昏,圣经以致知言诚意,而求端于格物,此有深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