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的糕点,林峰想到一个牌子,老大昌。
张爱玲的小说里,曾经描述过一种小面包,‘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半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
小资生活,一杯咖啡,一碟小面包,坐在窗前等着太阳下山。
老上海人恐怕是全国最爱吃西点的一群人,他们传统上爱吃生煎馒头、油条粢饭。
但从过门被迫打开的那一天,就受到外国的文化冲击,也就离不开掼奶油、白脱面包、栗子蛋糕。
遗憾的是,美食领域的优胜劣汰,总是与时代挂钩。
但在不少从******熬过来的人心里,一个白面馍馍,都比现在那种高级饭店里的一道提拉米苏更加美味。
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
而喝着咖啡,吃着老大昌的裱花蛋糕,就是此时上海人的生活习惯。
不过五分钟,林峰便载着徐青,来到了老大昌食品厂售卖窗口。
排队的人,可是真多!
从门口一直排到了路口拐角,三十多个人。
“徐青,排队的人有些多啊!”林峰说道。
“我有办法!跟我来!”
林峰停好自行车,便跟在徐青身后,走进了蛋糕店。
徐青朝一位正在做蛋糕的男青年喊道:“黄师傅!”。
“哎!小徐同志!来买蛋糕?”黄师傅回道。
“嗯!我爸让我来,买一个12寸的蛋糕!”徐青说道。
“来的真巧!在等我两分钟,马上就好!你先去开收据!”黄师傅转头朝着收费处的一位小姑娘喊道:“小张!”
“哎!黄师傅!”
“先帮这位女同志开个12寸的!”
“好的,黄师傅!”
“林峰,糕点票,我给你付了,钞票你自己来付,九块八角。”徐青说道。
“好!”林峰掏出一张大团结,给了徐青。
上海人的工资普遍是三十六元,一个裱花蛋糕划掉了四分之一,着实不便宜。
几分钟后,蛋糕就做好了。
徐青拎着蛋糕,大手一挥,“走,回家!”
林峰跟在她身后,一起出了门,“徐青,我听你姐说,你大哥要回来。”
“真的!?”徐青听了,有些惊讶。
“你大哥,多久没回来了?”林峰问道。
“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出国了,估计有十多年了!”徐青回道。
“十多年?一直没有回来?”林峰问道。
“没有回来过,不过七四年,我大哥结婚的时候,我爸去了一趟岛国。”徐青回道。
“那你二哥是做什么的?”林峰问道。
“我二哥人在香江,开了一家公司。”徐青回道。
林峰有点想明白了,民国那会儿,资本家将儿女们分散到世界上各强国,像漂亮国、大嘤国、岛国。
投资界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同样,社会动荡,有远见的资本家,在经济市场上打拼的同时,也开始了押宝。
孤注一掷,是不可能的。
讲究的是,枝繁叶茂,遍地开花。
民国时期的最着名的三姐妹,何况不是这种选择。
因为不同的立场和信仰,各自都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自然换来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徐家也是如此,大儿子去了岛国,二儿子去了香江,三儿子留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