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
“捷报!延绥大捷!”
“王总督于延绥大败匈奴,斩首上万!”
三名报捷的士兵快马驶入京城,一路驰骋往兵部而去。
此时距离北静王巡边已离京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距离匈奴大举寇边也过去了一个月,压在大乾头上的战争阴云,终于有了被霞光冲散的迹象。
如果说前次贾瑛在山西取得的胜利,仅仅是在大乾边军连番败退之后,给朝廷和边军带来的一块儿遮羞布。那么此次王子腾在延绥的大捷,是真正给朝堂和百姓带来了胜利的希望,然他们重新恢复了对边军的信赖。
可见,并非是我朝的士兵作战不够英勇,之所以打不了胜仗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合格的统帅将领。
无论是嘉德还是内阁的几位大臣,在听到延绥传来胜利的消息后,终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普通的百姓,或是大乾的底层官员,永远不知道为了支持边军打这一仗,这几位国家的掌舵人付出了什么样的辛劳。财政空虚的大乾朝,为了这一场胜利,几乎是搬空了朝廷所有的家底,甚至还要向商贾借贷。
如今终于能够看到一丝转机了,那些在朝中叫嚷着迁都的声音也渐渐弱了下来。
因为人们都明白,只要九边之中有一处腾出了手,大乾在这场战争中被动的劣势就将迎来改变。
双方博弈的重心是在山西,而位于陕西的延绥却是距离大同除宣府外最近的一处边关重镇。延绥之困一解,王子腾就能随时出兵驰援大同了。
作为王子腾恩主的李恩第,在皇帝和百官心目中的分量又上了一层,“识人之明”这是嘉德在收到奏报之后对李恩第的圣口评价,李党一系的官员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瞬间压过了新党一派。
受益的不仅是李党,还有勋贵。
王子腾从入陕平叛一来,连续用两次胜利证明了他的能力,赢得了开国勋贵一脉的人心。
自老北静王离世之后,在东西两个王府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南安王又偏守于南疆荒蛮之地的情况下,京中的勋贵一脉终于要出现一位扛鼎之人了,或许要不了多久开过勋贵一脉未来的前途与富贵,都将寄托在这个男人身上了。
京城的百姓们也为了这场胜利而欢呼起来,不过今日的喜事注定不会只有一件,老天还准备了另外一份大礼紧随在后面。
“捷报!”
“捷报!偏关大捷!”
“捷报!兵部员外郎、山西镇副总兵贾瑛率王师收复偏关,斩首上万!”
又是三骑快马绝尘而过,一路高呼着,三名报捷的湘军营士兵分打三面大旗,最先一人手中的大旗上书一个大大的“乾”字,其后两面大旗,一书“贾”,一绣“湘”,让京中的百姓第二次看到了湘军营胜利的姿态。
贾瑛的山西镇副总兵是在收复偏关之后不久,朝堂送来的对于他和湘军营的肯定。
山西有两镇,一曰大同,二曰偏头三关(又称山西镇)。大同镇下辖五十二堡寨及五座塞外飞地城池,山西镇下辖偏关、宁武、雁门三关。山西镇的总兵官是宁武关的守将,副总兵是无定员的,原偏关、雁门两处的守将都是副总兵官的职位。
总兵官在大乾而言,类似于总督巡抚经略一类朝廷的临时(无固定期限,到差事结束为止)委派,是没有固定品级的,不过其实际上的地位却是不低,大乾的总兵官通常只有九人,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人,这个职位是九边的专属,遇到大战之时,在地方上通常只位于总督、巡抚之下,与经略同等级,不过还是要比经略稍差一些,只掌军务不涉政事。
副总兵官自然是要比总兵官差上一等的,不过权利和地位在军队之中已经排到了第二序列。
五军都督府属于京衙,并不归属于军队。
贾瑛的捷报到达京中之时,正值皇帝召集六部以上官员在华盖殿开小朝会的时候。
偏关被贾瑛收复的消息,又一次给了嘉德与朝中百官一个惊喜。
“好!贾瑛当真是没有让朕失望,不愧是我大乾的文曲星,嗯,他就是文曲星!不仅是文曲星,还是我大乾的霍景恒!”
嘉德手拿着贾瑛的捷报,开怀畅笑,对于这样得力的臣子在百官面前更是不吝夸赞。
“没想到,坊间对于贾瑛的传言,连陛下也知道了。”李恩第同样是满面笑意,在一旁附和道。
嘉德微微一笑道:“如今京中的百姓都快把他说成神仙了,朕也是有耳闻的。”
“陛下,这都是民间百姓的无知之言罢了。不过,贾瑛身为当朝探花,盛赞一声文曲星倒也还行,可这霍景恒......是不是就算了,他一个文官,何必去凑那个热闹。”刚刚从河南回朝不久的冯恒石听到众人议论贾瑛,插话说道。
殿内众人闻言,皆是一笑。
嘉德自然听得出来,冯恒石是在回护自己的学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许还有自己将其赞做霍景恒的缘故,不过冯恒石却是小瞧了他这个皇帝的心胸,也小看了他那个学生了。
霍景恒再是永冠于世,不也得遇到孝武皇帝吗?君臣一心才是他嘉德的真正心意,臣子只要忠勇得用,他这个皇帝自然愿意效仿唐世宗。
至于贾瑛的命运会不会步上霍景恒的后尘?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贾瑛......
对于贾瑛这样的臣子,嘉德平日里自然会多上些心思,论对贾瑛的了解,冯恒石这个老师还真不一定能比得过他。
贾瑛与霍景恒还是有不一样的,太史公对于霍景恒的评价是“有气敢任”。
“敢任”二字,贾瑛是有的,可“有气”二字嘛......那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