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场充满了回忆,那个第一次带的年级,那个446人流下泪水洒下汗水却又充满温暖欢笑的剧场。她环视四周,心中充满无助的悲哀。不,这不是几个数据的问题,她低下头去,不可察觉的摇了摇头。
台上,霍校加重了语气说道:“北京自进入新课程改革后,高考考察的内容方式角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城区郊区差异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必须、特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必须说我们这一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跟上形式,跟上改革的步伐,郊区相对市中心的距离造成了我们消息的闭塞与滞后,希望大家因此而惊醒,我们需要努力了,老师们,为了榆阳区、为了一附中的孩子我们要深刻的反省,扎扎实实做好教研活动了。”他顿了一下,扫视全场,看着台下安静的教师。“老师们,我们必须加大教研,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才能从现在的困境中跳出来。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我们每一届都有四百余名学生,每名学生背后一对父母、两对老人,不算其他的,一届高考,我们需要对全榆阳区近三千名百姓作出交代啊!”
中年女子听着霍校激昂的宣讲,却是一脸茫然:‘改革?为了什么?为了谁?城区大学录取率的上升,背后必然带着郊区录取率的下降?要能力、要素养、要实际,城区的孩子可以下了课就坐上地铁,横跨整座现代化都市步入恭王府浸润传统文化。他们可以在周末于故宫中散步,聊着一国两制,计划着什么时候去北大参加某论坛。他们可以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徒步走进国家博物馆,听着馆长的介绍…..所有的素养、能力、实际都必须有强大的文化浸润、知识熏陶、经济支撑,可是我们的孩子呢?’
她咬住嘴唇,想起学习部有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小学母亲离世,父亲在外打零工。每个周末回家要自己做好饭、洗父子两人一周的衣服。收拾好家里的一切,然后抽时间来学习,他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金钱去博物馆、去论坛。可是他从不抱怨,教师节,他微笑着送了一支鲜花,说“夏哥要永远快乐。”
一个区的教育背后最大的支撑其实是经济,家庭不富裕,必然没有额外的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她想起自己儿子,钢琴班每年48可是要7800,创客教育每年要近两万元,VIP外教交流每年也是小两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术比赛、绘画比赛,再加上私立幼儿园的国际班,全外教主班教学,每个月需要五千的学费。这些其实和市区没法比,差距还是很大,可是在榆阳区也勉强算得上是对教育投入较大的了。这一切全赖于老公在市区一家比较大型的私企工作多年的报酬,孩子及全家人的吃喝住行、旅游外出、换季衣物等等,光凭自己那点工资能应付就不错了。关键还要省下钱买车买房还贷款,全家每个月的工资每个五六万到年底都听不见响,因此老公经常接一些出国援建的项目以求双薪。
可是榆阳区又有多少家庭能做到中产呢?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能达到多少呢?对比市区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的孩子,我们至少落后二十年!学校教育怎么可能补得上这么大的漏洞呢?当市区的孩子坐着头等舱出国旅游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甚至还有连卢沟桥都没走过的。
这是毕业十年的初夏,第一次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我们的改革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她没有答案,我们究竟该怎样努力?我们究竟该怎样追上改革的步伐?我们究竟该怎样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