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与海淀同步,作为样本过少的远郊区,必然要跟紧一个城内大区,否则教研没有引领,排名没有参考意义。
只是为了这么一份“带你玩儿”的入场券,王军正是费了很大的力气。一人请缨到主管教学的副区长,利用新调入的区长原有私人关系,求爷爷告奶奶的才求来这么个车票。
很多人不清楚背后细节,但是杨军清楚,王军正是自己高中时的老班主任。为了榆阳区的教育,他兢兢业业了几十年,每一个几乎都是走在开创的道路上。这几年榆阳区的高考成绩逐节攀登背后有他多年规划的辛苦,从为了解决榆阳孩子上高中接受高等教育建立一附中,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引进外省大学生,再到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从临近河北省引进高级教师。
看起来很简单的操作,哪一步背后没有各级部门的支持都是完不成的,老主任一级级去找,去谈,去铺垫。直到新区长的到来,新区长走马上任,仔细分析了榆阳区的各种优劣势,在这个生态文明区,不能搞工业,发展不了经济,除了环境卫生,就只剩下教育还可以闯一闯。唯一的问题是,没有经济的支持,再加上人口基数少,这么个妈不疼爹不爱的远郊区,根本入不了城内大区的眼。
区长看中了教委主任拼命为了教育所做的贡献,利用自己在海淀区政府工作的原北大同学关系,给榆阳区教委搭上了桥。这个自己闷头赶路的没人疼爱的远郊区终于找到了方向,王军正激动的流下了两行老泪,抓住区长的手结结巴巴的说着感谢的话。
榆阳区常住人口不过五十万人,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不过两三千人,70%进入本区高中,一部分优秀生名额分配到城内重点高中,还有考不上高中的一部分人走职校或中专。每年参加高考的基本上有两千名左右,这么小的样本也就相当于海淀的一个零头不到。
海淀是北京高校聚集区,别说生源质量优,高考命题专家多少出自海淀,大家背后都是心知肚明的。高考题自是不能泄露,但是对于高考的方向的把握,必然有着其城区学区的巨大优势,这是远郊区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
民间有个说法,海淀西城两大教育区,重点高校的录取率基本上能达到90%,其余的十几个区来争剩下的10%。轮到远郊区自是少之又少,只一个市重点的一种,每年也只有单位数的清北学子。
很多年轻有能力的人都挤破头想进市区,一中每年都有培养出来的优秀成熟教师转头就投入市重点中学的怀抱。教委主任和校长们真是头疼,人才吸引不来,好不容易有几个好的,培养几年又都贡献给市区了。
但凡成绩好一点的老师家孩子,都被父母想方设法的送进市区重点校上学。老师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在自己区上学,又拿什么自信来说榆阳区的教育好呢?经过这么些年的铺垫和努力,老主任终于看到些许曙光。
他感慨着对杨军说,“好好干吧,榆阳区教育的前途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别看我们只有区区的两千毕业生,每个学子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两个父母再加上4个祖辈,再加上七姑八大姨的。每年咱们区至少也得上万人关注着我们的高考成绩啊,现在除了经济,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教育,谁不关心自己家孩子的上学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