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
夜,已深了。
杜少府和杜知邻,从李正一口中,知晓了背后猜测,都默不作声。
也许,此时此刻,王勃前辈自己总结的那句话,有几分恰到好处:
偶因当年一错,自食此间恶果。
真相虽未能确定,但线索也还在继续,总有一日,会水落石出。
李正一扪心自问。
自己为何会执着于……找到当年王勃虢州杀人之事的一个真相?
刚开始。
是为了帮阿杳,解开心中疑惑。
之后。
是为了那日喝酒时,给杜少府许下的一个“要替王勃洗清冤屈”的承诺,也是为了能解开杜少府多年的心结。
毕竟,这个心结,不是别人的,而是李正一未来岳父的。
与此同时。
更是为了帮阿杳的兄长杜知邻。
毕竟,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是每一个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莘莘学子,心照不宣的追求和向往……
李正一知道。
若是王勃当年之事,真的成为杜知邻仕途的阻碍,那么,杜知邻将会失去金榜题名的机会,更失去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大唐的江山,或许又埋没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不是李正一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想去查探背后真相。
还一个清白,给他在意的人。
只是,查到如今。
这件事,竟然和皇家扯上关系了,颇有些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此时的他,仍想了解背后真相,但已经不单是为了别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那颗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好奇心。
不过,到目前为止。
还算是皆大欢喜。
一来,王勃得以正名。
二来,杜少府多年心结已解。
三来,杜知邻可以免试入太学,将来还能参加科举、金榜题名。
至于薛曜、凌季友二人。
就算背后有李贤指使,可就冲他们对自己兄弟之妻的所作所为,也知此二人绝非善类。
想来,告示上所写的“三日后问斩”,就应当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俗话说得好: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切,自有律法处置。
至此,王勃当年的虢州杀人一案,也算是告一段落。
但李正一总觉得,此事不会到此就戛然而止,还有很多未解的谜团,留待着他,在日后慢慢去解开。
不慌不忙,日子还长。
………………
亥时二刻。
李正一辞别了杜少府和杜知邻,拿着那幅《乾元殿颂》的卷轴,从书房缓缓走出,心事重重的样子。
一步一顿地挪动步子,前往客房。
对于姚府,他是常客。
自是无须他人引路。
再者,四弟姚谨双这些时日,和狄翰林、宋允复差不多,都处于闭门谢客、全心备考、挑灯夜读的状态。
这感觉。
颇有些像……我们高三时,一模二模考试前的“发愤图强”之感。
说直白些,就是临时抱佛脚。
确实不便打扰……
干脆,就自己逛逛吧。
院里。
风吹树动。
月上柳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