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仙侠小说 > 三千浮屠 > 第六十一章 长袖舞太安

第六十一章 长袖舞太安(1 / 2)

 推荐阅读: 颜颜欢喜 娱乐之我不是娘炮 求道诸天:自玄黄开始 萧炎穿越到斗罗 忽上心头 斗罗:咸鱼的我被比比东偷听心声 万界仙踪之最强帝国 前妻太难训 星际探险实录 加班的我被迫去屠龙
最新网址:hbcjlp.com

(书友群:作者微博:若饮三千,欢迎各位观众老爷围观拍砖!!!)

钦天监苏世玉最看好的徒弟宋知命从北疆回来后经由当朝首辅王明阳的举荐做了个黄门郎。

太安城里都说宋知命搭上了王明阳这条大船,怎么着日后的朝堂上都会有他的一席之地。可就是苏世玉的处境便显得有些尴尬。宋知命是他最早发现后提携带在身边,不过在门庭清冷的钦天监里即便宋知命有经世之才也无处可以施展。

这不到底还是要投靠了王明阳。

之后宋知命便如鱼得水,从一个小黄门郎一直做到了大理寺值,升官的速度本朝实属罕见。

靖远十三年立冬这天,首辅王明阳上了一道折子,第二天李显皇帝便在早朝上拿出这折子让众臣着议。

王明阳要在兵部之下设辑武司,直属三省统辖。辑武司设司值一名,属正四品。全权天下刀兵统要,山派宗门入籍考校。

首辅乃是文官之首,跟兵部杨问远分率两班,可此次王明阳力主设辑武司,无疑会给当朝兵将再添权柄。

此前还有传闻说王首辅跟杨问远并不和睦,可这会儿怎么看都不像是有间隙。

杨问远统领当朝武将对设立辑武司一议并没有表示任何看法,甚之连眼皮子都没有抬一下。这下子可让其他文武官员犯了难,都说相由心生,但这位爷连个表情都没有可叫人如何揣摩。

结果就在众臣纷纷小声议论不知王明阳跟杨问远两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时候,钦天监苏世玉却抢先开了口。

说了半天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但最后却是表达了对王首辅的赞同。

嘿苏世玉这把老骨头,把自己的弟子都给送到人家门下做了大理寺值,现在王首辅建议设立辑武司这么一个权柄颇重的司门,他倒是第一个跳出来声援,看来不只是老骨头,还是贱骨头。

有人开了个头接着又有人表示了附议。

李显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那张威严的面孔早就看不出了波澜,皇帝准了辑武司的设立,然后选谁做辑武司的第一任司值又让满朝的文武吵破了脑袋。

这么一个实权重位,落到了哪一派的手里都是个极有分量的砝码,在场的无一不是混迹官场的老油条,这点利益嗅觉还是有的。

有人不遗余力的争抢,就有人冷着眼旁观。

皇帝跟王明阳还有杨问远三人极有默契一直看着他们争红了脸,还有几人也安静的在一旁并不出声。那几人无一不是身辅两朝三朝德高望重的元老,朝堂之事从来没有直白一说,若是有事便既要照顾到各方脸面又要让事情能办的妥帖,那几位头发都已经花白的人精自然看得出这件事正是事先经过了皇帝首肯,甚至有可能就是皇帝自己的意思,不过是借了王明阳的嘴说出来。

“王首辅可有推荐人选?”

这不皇帝已经按耐不住,出声打断了文武们的继续争论。

乱糟糟的大殿里瞬间便安静了下来。

“下官一时还未考虑周全,合适的人选还要细细考量。”

王明阳鞠了一躬,以示自己欠缺周详。

“这辑武司可是你的主意,你倒还没有想好由谁来做这个司值的位置。”

皇帝笑着抱怨了一句。

“臣有个人选。”

兵部尚书杨问远往前站了一步,躬身说道。

“哦,说说看是谁能入得了杨将军的眼。”

皇帝饶有兴趣。

“大理寺值宋知命。”

杨问远一字一顿的说道。

宋知命就在大殿里,不过是站在末尾的角落里。

宋知命不是苏世玉的徒弟么?

这两年不是王首辅一路提携才从一个小小的黄门郎坐上了大理寺值?

杨问远忽然提议宋知命几乎让所有人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

先是王明阳的辑武司给兵部添了一大助力,接着杨问远提议让跟着王明阳的宋知命来做这第一任的正四品司值,两人这样相互抬举还真是看不懂。

“宋知命,就是那个抓住了流窜在太安城里的江西盗匪的宋知命?”

皇帝似乎对近些年连年攀升的宋知命还有些印象。

“臣在。”

宋知命在队伍的末尾站出了一步,跪在地上。

“起来回话。”

皇帝一招手。

“谢陛下。”

“看你不过三十左右吧,年轻有为啊!”

皇帝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说道。

“陛下过奖,全凭老师悉心栽培跟首辅大人提携。”

“好好,有了成绩还惦记着恩师的教育之恩,苏爱卿你教出来的好弟子啊。”

“都是知命自己争气,又想着一身本事要为国效力,老臣可不敢贪功。”

众人这会儿恍然,怪不得这苏老头第一个跳出来,恐怕早就得了消息知道这个位置会由宋知命那小子来坐。

如此,辑武司一事便准议,辑武司在兵部之下,司值却是王明阳提携起来的宋知命。

啧啧,真是耐人寻味。

当天这事就在太安城里传开了,懂些门道的人都说太安城里又要多一位新晋权贵咯。

——————————————————————————

启元新设辑武司,辑武司的第一条禁令便是太安,东海,南诏三城全面禁武。入城临检,弓下弦刀归鞘。

其实禁武令一直都有,只是不论启元还是北疆,民间都有自备兵械的习惯,启元这边有些地方民风骁勇比起北疆更有甚之,所以禁武令执行起来也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闹出大事也没人去管。

辑武司却重申了禁武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