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玫瑰花的习性和种植经验,便心想,原来我们平时说情人节送的玫瑰花都是月季啊。
英台说:“陶笛我们种的花不叫玫瑰吗?”
陶笛笑道:“你们种的只是,月季,真的不是玫瑰花,玫瑰花是可以吃的,可以用来做酱的……”
英台说:“可能我们情人节都送这个花,你怎么能说他是不是玫瑰呢?不是玫瑰,那我们情人之间算的话,岂不是都是假玫瑰哦,那如果要是那样的话,这假玫瑰能代表了得了真感情吗?”
银心也说:“对呀,平时情人节都送这个玫瑰花呀,这种玫瑰花,你又说这是不是玫瑰花是月季,而且不都是大花吗?这个都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好吗!”
陶笛笑道:“他的姑娘又说不吃,这学期和玫瑰在棒子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根本就不是一种花,你们却非要把混搅了!”
英台说:“看你说的,你好像懂得多的话,那你讲一讲,这月季,有什么不一样啊?”
陶笛笑道:“月季也是名贵花,却不能说想了,别做不出你们说的那种,水粉来。”
月季原产于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由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适于蔷薇生长,所以中国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中国的六朝南齐(公元497-501年)诗人谢眺有《咏墙薇》诗句描述蔷薇花为红色。而古代月季的栽培,见之记载的则要比蔷薇晚二、三百年左右。宋代宋祁着《益都方物略记》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那时成都已有栽培月季。明代刘侗着《帝京景物略》中也写了“长春花”,当时北京丰台草桥一带也种月季,供宫廷摆设。在李时珍(公元1950年)所着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中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公元1621年)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着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月一百六十多年。[3]
到了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种就大大增加了,清代许光照所藏的《月季花谱》收集有64个品种之多,另一本评花馆的《月季画谱》中记载品种月季有109种。清代《花镜》一书(公元1688年)写到:“月季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俗名‘月月红’。藤本丛生,枝干多刺而不甚长。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白者一二红矣。分栽、扦插俱可。但多虫莠,需以鱼腹腥水浇。人多以盆植为清玩。”这已简单说明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则。并可看出有白色月季遇日光变红的品种,类似当今栽培的某些现代月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