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心想这林子轩懂得多见多识广的,举个例子也好,没想到让他来跑来来说服祝公远住老头,谁知道他说的全是,根本不知道的朝代。
大哥呀,这毕竟是晋朝,离宋朝,唐朝都好远,也不知道他怎么能如此大胆的就说得出来了。
英台悄声给林子轩说:“表哥,你不是疯了,这些还没有发生过的朝代的人呢!”
林子轩笑道:“呵呵,这个卓文君舅舅一定知道,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代表作品:《白头呤》爱好:音律
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英台听见林子轩举的例子,卓文君私奔,天哪,这不是要自己的命吗?这古代的父母最害怕的就是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自己一个女子,父母可不是更怕!
英台赶紧打岔道:“爹,今日白天,那许马公子和他爹马太守都来过,他们都来做什么呀?听说还带个算命的?”
祝公远不回答反问道:“有,过去的学校叫私塾,女子一般不准去公共的私塾读书,但可以在自家请先生,学习古代女性角色并定位为相夫教子,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的价值只能通过男子间接体现。如“孟母三迁”。”
林子轩笑道:“画荻教子”、“岳母刺字”等,均属此类。而求学途径,则多受教于父兄,属家庭教育模式。此外,还有类似职业教育的秦楼楚馆的师徒授受。当然,还有佛寺道观中对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女子受教育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现分别予以探讨。”
林子轩说:“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为不难发现,青史留名并有着述作品传世的女子多为世家出身,由父兄启蒙并因家世而知名于天下。如前述之班昭、得益于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蔡文姬则受教于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于其父李格非,均属此类。家庭教育”。
祝公远说:“女子都受教育是从青楼开始的!、沦落为风尘艺流之女子,多貌美聪慧却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师徒授受方式而传其才艺,使之不绝。赛金花之才艺,便依此途径而习得。”
英台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代源远流长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剥夺了一般女子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的结果。”
林子轩说:“寺观教育在中国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门,青灯黄卷,伴随着信仰,靠坐禅、诵经打发时日,消磨青春。读经需识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师之角色。自金元时期,全真道创立,道观中道姑之生活内容与佛寺尼姑大体近之,只是所诵经书不同,修道内容有异而已。由于佛道信众之出世取向,使其才华多不显露于俗界,故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较上述两途为小。
林子轩笑道:“学校教育,也很重要,直至当今,世人仍多认为女子学校教育出现于清末。实际在唐朝就有了,当时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的女儿们可以入学,学一些医学,历史,文化方面的。早在明末,特立独行的“狂人”李贽就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着名才子袁枚,作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曰随园,世称随园老人。他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数十人,并亲自编辑《随园女弟子诗选》,收女弟子28人之诗。其中最为知名者有席佩兰、孙云凤、孙云鹤等。与袁枚同时代的诗人陈文述,亦招收女弟子,其女弟子诗有《碧需仙馆女弟子诗》。陈文述女弟子中,尤以吴藻最为有名。吴藻,字苹香,号玉岑子,浙派中着名女词人,着有《花帘词》。由于知识女性群体的壮大,清代女子还曾创办文学团体。康熙年间,顾之琼创建蕉园诗社,成员主要有顾姒、紫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史称“蕉园五子”。清中叶,女诗人张清溪曾创办清溪吟社,成员均为吴中人,被称为“吴中十子”。这些结社赋诗等社会活动,尽管屡遭保守势力的抨击,但也得到过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并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红楼梦》中描写的菊花赋诗、海棠结社、怡红行令、潇湘论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贵族女子文学活动的生动写照。”
祝公远骂道:“胡闹,”富家女和青楼女都是琴棋书画,加女红。普通人家女子是女红和家务劳动。还要学含有“三从四德”的女学。”
林子轩说:“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和中国象棋)、书法、绘画是文人sao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国理政,亦从中获取裨益。“琴棋书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其间,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艺“之“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之奥妙、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围棋始于春秋战国,如今已传至天下,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亚洲被人们普遍喜爱。”
祝公远道:“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