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故宫本名紫禁城的典故之后,随后王宇恒开始了正是讲解整体的故宫布局。
京都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京都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说是富有九州之地,但是难出宫闱之墙,不像清朝的皇帝可以几下江南耗费钱银无数。
曾经在明朝指着皇帝鼻子骂的文人,在清朝的愚昧统治之下,阉割了热血,成为了捧臭脚,歌功颂德的唯唯诺诺。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京都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窥见中华建筑文化的总纲性质。
什么许寒所谓的帝王之气之类的设计,在故宫面前,都是属于小儿科。
真正具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之气,世界上唯一建筑就是故宫。
那么,一个皇帝居所的地方是如何成为了众人游览的博物馆呢?
这一切还要从1924年的一场政变说起。
1924年,东北张作霖奉系势力南下山海关,与当时把握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展开了第二次战争,史称“第二次直奉战争”。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入主中原,夺取最高政权,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原先属于直系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在战争中率兵返回北京发动了“政变”,冯玉祥不但扣留了时任民国大总统曹锟,还将溥仪等晚清遗老遗少统统赶出了紫禁城。
1924年11月初,冯玉祥令临时执政府内阁会议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将其中允许溥仪居住在紫禁城一条进行修改。
当天,国民军将紫禁城护城河守卫缴械,并下令溥仪等皇室成员立即搬离紫禁城。
下午四时,溥仪带领其后宫妃嫔与诸多太监等宫廷人员搬出紫禁城并乘坐汽车赶往醇亲王府。
而紫禁城至此作为皇宫的使命宣告终结,属于其个人的悲哀,却是民众的福音来了。
电影《末代皇帝》内有溥仪退位后居住在紫禁城的大量戏份,是属于实拍,最后获得了很多大奖,这些实拍的镜头和末代皇帝的悲剧人生结合展现是分不开的。
随后,临时执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开始清点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
接着,政府下令对紫禁城要开放宫禁,日后作为公立图书馆、公立博物馆之用,至此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有了法律依据。
清室善后委员会很快跟着成立,并聘请李石曾为委员会委员长。
在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后,委员会将紫禁城内文物清点完毕,共件文物,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物。
而关于整理故宫文物等大量工作又多亏了当时善后委员会的委员长李石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