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宋山补充道:“小郎希望董大郎及文大郎等能去兴武助他一臂之力,说起来,兴武县如今县令及以下的官吏都没了,经过那羌族的叛乱,目前是百废俱兴。”
董宣点了点头,他已将王匡的信拆开,里面写的内容和宋山所描述的大体上差不多。
看来兴武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他自接手上林宛的养殖事宜后,做的可谓是井井有条,一切都步入了正规。
自从太学学业结束后,除了上林宛的养殖场,整个人有点无所事事,同时,朝廷也没有合适的职位轮到他。这对于一心从吏,想要守护汉律的董宣来说,是心灰意冷的,农监长只是斗升小吏,奈何他家境贫寒。
这次王匡之邀,或许是个机会。
董宣很快做了决定。
他同时问道:“小郎可是要我去当说客?”
“小郎却有此意,兴武县本是他的食邑,目前有驻军还算安宁,而西羌之叛乱不日将平息,那里的一切都要重新再来。朝廷如今未派官员前往,董家大郎等人若是有意,小郎定会上书,由汝等治理,让兴武富强。”
他注意到宋山所说的话,还有王匡信中未尽之言,心里对王家小郎感激不尽。
除景丹外,万修文重等人同样郁郁不得志,几位同窗都有回乡之意,毕竟留在长安花销太大了。
要是能借此机会,与几位好友一起去治理好兴武县,不光承了王家小郎的同窗之情,对于他们未来的仕途可是非常有益的,文重这几位好友何尝不想有那么一官半职去施展抱负?
“如此,我便试上一试。”
见董宣答应下来,宋山也很高兴,小郎在他临行前,可是万千叮嘱,能将董宣带来是极好,若是能将其他一些太学同窗叫来帮忙处理政务,那就更好了。
“宋山替小郎谢过。”
当董宣去寻觅劝说好友的时候,王家庄子同样收到了王匡的信。
他给母亲,阿姊,义妹徐徐,还有父亲王莽,每人都有信件,毕竟岁旦临近,今年看来是回不来了,只好提前说明。
一时间,许多人都被这离开愁绪干扰。
转眼五天过去。
王家庄子外,足足停留了十五辆马车,里面装的除了一般的保暖棉衣外,还有肉食和粮食,以及一些器件。
此次回归兴武,由宋山带队,共计五十多人。
这里面有数十位才能具备的太学弟子,有董宣,文重等,以及一些长安有名的匠工,当然也不乏十几名全副武装护送的护卫。
增母不太放心,冯橙橙这次也被派了出去,照顾王匡的起居。
“出发!”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离开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