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多源于未知。
古人对于鬼神的敬畏,对于皇帝的敬畏,对于天地的敬畏……
当陈林在王匡的影响下,开始探索自然时,也学会了去敬畏自然,这是好事情。
未央宫里,同样处处都充满了敬畏。
皇帝把奏书交给光禄大夫扬雄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知道皇帝是有正事交代,仲越则很有颜色的将陪读者带入了另一殿室。
金华殿宽阔的正殿内,转眼只剩下皇帝,扬雄,太子,王匡四人。
就王匡所见,扬雄的看字速度是很快,用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便将那满满两大页奏书翻看完毕,脸上带着深思。
作为光禄大夫,两千石的朝中重臣,扬雄是为皇帝的参谋。
之后,他将奏书放下,起身向王莽行礼:“以农事、行商之类,赐黔首以功勋,无论是在本朝,亦或是前朝,皆无先例。甚至在周与战国,都少有此事。
陛下也知晓,这是因为地位。
五爵者,只可以授予权贵名士。”
王匡的心里咯噔一下,看扬雄此言,莫不是不赞成他奏书中所言,不以权势地位,以农事和贡献作为授爵的标准?
但王匡很快否认了,这可不是他认识的扬雄。
在他与扬雄的交往中,这位名士,出身卑微,而后求学于名士,因其才能得到世人的赞颂。且对于出生贫寒者,多有惺惺相惜之感。像是四年前,由他建议的科举选士,扬雄就多有帮衬,并多次向王莽谏言,才有了最后的试行,让寒门士子也有了入仕的可能。
发展到今天,科举选士,已发展成为除了推举外,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之方式。贫寒士子皆感恩于皇帝的皇恩浩荡,却忘了幕后有着许多人的帮助。
扫过前面的两人,王匡没有第一时间出言,而是与太子站在一排,选择静观其变。
反观太子王临,到是有些幸灾乐祸。
王临是非常不乐意贫寒之子以那所谓的“才能”进入朝廷的,身份地位天注定。
另一方面,他的身后站着的多为朝廷权贵,包括儒士,也是不断向他灌输这一思想,两者可于此问题谓是处在同一条战线。
科举选士,王田令,限奴令……
自元始年间出现的一系列政令,皇帝王莽从最初的大司马开始,即不断拓展贫寒者的出路,这将极大压榨豪强的生存空间,豪强们是不愿意的。奈何皇帝王莽于此事上甚为坚定,他们只有将想法放在储君之上,期待者做出改变。
由此导致的果,便是为何在储君争夺时,会有许多人,尤其是朝中的权贵都明里暗里推举王临为储君。
嫡庶尊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王临和他们的思绪处在同一个方向。世人皆知,当时的兴国公,前兴武侯对于贫寒者,及天下普通百姓站在一起。若是兴国公成为储君,那这种打击权贵,扶植贫寒者的举措,怕是会比皇帝王莽还要严重。
“大夫所言极是,侯爵之封赏,岂能与一般的平民黔首。若如此,岂不是寒了天下有爵位者的心?
那叫陈林的黔首之子,有功于天下社稷不假,奈何此人非吏,亦无军中功勋。
六弟以此请功,有些小题大做了。”
王临看似大义凛然道,然后他向王莽作揖道:“父皇可多赐予财物即可。”
“太子果真如此想?”王莽脸上带着笑问道,可熟悉之人,皆能听得出他言辞中的冷清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