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了,地里的辣椒苗都出头了,那瓜怂整日忙着去工坊做工,只留下俺们家里两个老头子。
要说陛下真的好,像俺们无地的佃农,这两年有了地,家里吃穿都不愁了。”农夫感慨不已。
黔首凭民生之事,以封爵。
如蓝田一样,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么一个变化。
有了礼以后,门第之见,本就根深蒂固,现在有了这么一个麻雀便凤凰的机会,所有人都想着要抓住。
这种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概率很低,低到数千万人每年争抢那一个名额。
但人都有侥幸心里,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愈加努力,于举国而言,这是大好事!
身处杜邮亭的中央钱行,忙着与张邯董宣等人分析近几日各地奏报的王匡,得此消息时,亦是颇为兴奋。
陈林封子男,且开了黔首者可凭贡献封爵的先河,这只不过是借了皇帝惩治豪强权贵,像将权利尽收归于他的东风。
从太子于数日前在宣室殿遭受训斥,时任授业者的大儒宇文礼等人免职,就能看出端倪。
大举提拔贫寒之士,至于说会不会因为皇帝逼得太紧,天下豪强联合起来,奋起反抗,且比历史更加提前的将大新推翻。
王匡并不担心。
始建国元年以来,天下各郡府无大的自然灾害,各地亦是恢复休养生息,何况有玉米,土豆这样高产的作物,所有人比前汉元始年间的生活要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加上王田令和限奴令,以及最近下令的“岁一封爵”,普通民众对于皇帝是发自真心的爱戴。
反叛大新,反对来之不易的生活,百姓不会答应,那些蓄势不发、利益受到重创的权贵,也不会蠢得像一头猪一样。
“时代变了,未来也变了!”
刚踏进办公之所,手里拿着名册的董宣忽然听到王匡说出这么一段莫名其妙的话。
“大王所言何事?”董宣拍了拍头,他发现王匡此时的表情有些怪。
带有忧愁的同时,还有些释然。
“无他事,但是看了昨日的奏报,有些感触罢了。少平可是将各地押运使的名册整理好了?”王匡看向董宣手中的书册。
董宣很聪明没有继续追问,显然好友没有打算说出个中内情,而他也不是那种好奇心颇重的人。
“除地方外,我们中央钱行的押运使皆从三辅之地选取,按照条令择优录之,扩充后的人员已是到了五百多人。
所有人,籍贯等‘档案’皆已整理为册,可保证金币押运无祸事。乡邑之分行人选,监督将由大春试后,挑选的士子前往……”
在董宣向王匡上报名册,为中央钱行向乡邑之地,更精细化的拓展做准备时。
远在北边的安定国府,来了一群“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