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既出,满殿皆惊。
很多人都仿佛重新认识了这位朝中老好人。
区博,区冶子之后,平阳人士。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于朝中的人缘自是不差,和王莽同样交好。且从不口出妄言,做事亦是小心翼翼,附身新廷后,其之地位再度上涨,至今一跃成为九卿之一。
王莽看着内殿案几上坐着的朝中重臣,再看了眼义无反顾的区博,抬起的手,忽的放下。
不知为何,他于此时又想到了那日扬雄及六子的话语,实践和律令两者的关系。他本想效仿尧舜,均田于民,使得人人有田种。
现当下,尤其玉米土豆传入大汉,导致田地的价格再度翻倍不说,豪强富户们亦是对土地看的极重,雇佣了大量的佃农。
想着从他们手里“赎买”土地,分之于民,何其艰难啊!
这即是现实,也是实践的结果。
想到大新国内的稳定,甚至于边鄙之地于新廷的不认可与排斥,王莽冷静下来,心里不得不开始慎重考虑。
“是朕错了吗?真要废除朕构想的王田之令?”王莽陷入了对自身的怀疑。
下方左侧第一位的王临,一直在看茶杯。
这自九江之地进献于宫里的瓷器就是精美,一看便可知出自于名家之手。
瞥见父皇沉思的神情,王临脑中灵光一闪,眼睛亦是从茶杯的精美花纹上移开。
“故南越国是个好地方,想来会很有趣吧!”王临心中自语,脸上浮现了莫名的笑意。
近五个月的大讨论后,他这段时间,按照父皇的要求,正与朝中重臣一道开始着手设立五均市,可每想到里面的令法多多少少有那位六弟的影子,王临就感觉像是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按照各地现实,改良后的五均之法。适当的减少了一部分内容,像是设立的五均市,不再管辖民间所有商品的均价,变为必需用品,必须由朝廷统一定价,如盐,米麦等粮食作物。对于恶意囤积者,亦是有着非常严苛的律法加以限制。
于副条令中还注明,若出现饥荒之患,朝廷即会开仓放粮,以平衡物价。
其余的,像是大泽山川产物,依然征收一定赋税。不过也定下了标准,按照贫富等级分为了“上、中、下”三等。此之赋税的征收,是专门针对上户和中户的法令。
茶叶,酒那些本打算由朝廷专卖的商品,在经历了朝臣数日的讨论后,依然延续旧例,实行征税制度。到是对于举国的金银铜矿山全部收归了朝廷,民众私下不得开采。可也有预留的空间,朝廷对于开采的矿山,可使用“外包”制度,普通商贾想要开采,包括煤山在内,都要有朝廷授予的开采权。
内部的监督,则是由扩充后的御史队伍负责,设立的五均市同样要接受御史们的监察。
许多人都知道,这位兴武王明面上没有参与五均六筦的讨论和修订,但每条每款都有他的影子。
从政令商议期间,兴武王每隔数日即会向未央宫呈上一封奏书,皇帝令朝臣群议,使之加入修订后的五均六筦,就能看出兴武王在皇帝心中日益剧增的地位。
皇太子王临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对这位六弟,乃至于皇帝的怨意都多了些。
王临起身,站直,与区博相对而立。
“父皇,儿臣认为不应该于此关键时刻放弃王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