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也不用担心本王杀人太多,涌现其他的恶劣影响。
人常说,杀一人为罪,杀万人为雄,杀百万为雄中雄。
况且,本王令各郡县处理的恶霸和为富不仁者,皆是该杀之人。
本王无愧于心,无愧于天下。”
陈崇被王匡这些话说的感慨不已,他起身作揖道:“崇且受教了。”
王匡只是说出了心里话,重活一世,且来到了祖先们生活的地方,加上他现在的地位,就拥有了更大的责任。
如果说他最先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匡扶大新,不让新朝走上灭亡的道路,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利益做考量。那现在,融入这个时代后,他更多的是想从根本上改变百姓对于大新的认识,让百姓能踏踏实实的过上好日子。
从朝廷上讲,皇帝所颁发各项条令,不乏对天下百姓有利的一面,也不乏对百姓不利的一面。他要做的是“粘合剂”的作用,通过现有手段,使得这些律令能够更好为百姓服务。
世界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也可以看做是关于取舍的艺术。
有舍就有得,有得不明显,有得很明显。
在决策与谏言方面,使得皇帝对自己有成见也好,让权贵豪强对自己憎恨也好,王匡都在所不惜。从某种程度将,他会和百姓站在一条战线上,成为一名真正的“为民者”,丢掉的可能是一时的权利,赢得的却是最广泛的民心。
谋一时,谋一世,他毫不犹豫的会选择后者。
如同脚下的交州,这个一贫如洗,烂的彻头彻尾的交州,与他而言,正是一个让百姓“解放”,能借王田令这项法令,还有他王匡的强力支持,站起来做主人的好机会。
“州牧勿要多礼,你与本王当同为交州的未来多做谋划。打击豪强恶霸,现已将多数土地收归朝廷,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王匡双手把陈崇扶起来,面带感叹道。
“陈崇定会竭力辅助大王。”陈崇丝毫不敢小瞧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接近二十岁的少年。
若说元始三年第一次见面时带着某种好奇,还有利益上的考量。那自元始四年开始,王匡所做的一件件事,即令他心惊,并为之折服。
从人格魅力来看,要是将他曾经服侍的对象,当时的大司马王莽,亦是现在的皇帝,比作一把掩藏锋芒的好剑。那王匡就是一把半掩半露的宝剑,不该出手时,平淡无奇,一出手时,锋芒动人心魄。
陈崇很庆幸,能与这样的人杰一起共事,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自始建国元年,大新建立以来,皇帝对于他的疑心越来越重,一贬再贬。由曾经无话不说的第一幕僚,变成了如今形同陌路的普通人。要不是皇帝还念着他数十年的尽心帮衬,怕是连外放交州的机会都不会给。
但抵达交州后,陈崇已被王匡的一项一项律令闪瞎了眼。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王匡用的却是十足十的明枪,将一干腐吏恶霸斩于刀下,收拢民心的同时,又开始谋划着赎买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