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郡大尹,现已调往幽州,担任幽州州牧!”这是王匡从大司徒府打听到的消息。
自那日冠礼之后,免不了一些人主动的向他靠拢,现任大司徒府尚书郎咸亨即是这么一个人。
郝升能如此顺利的升任幽州州牧,王匡当日在朝会上的推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幽州州牧一直,并无多少人想去。这样也导致郝升的竞争对手越加稀少,最后被他凭空捡了漏。
若说郝升成为幽州州牧,并不让人意外。那接下来未央宫传下来的一道旨意,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免去大司马孔永之职,由同风侯逯并担任之。”
孔永担任大司马不足两年,即被免职,没有人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但这个声名不显的同风侯,缘何会担任此项重任,是许多人的疑惑。
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从侧面论证了缘何孔永缘何会去职,逯并会担任的原因。
孔永和皇子王安有所交往,这种交往,内在里,比之于皇太子王临的交往更为密切。
如果仅仅是与几个皇子的交往,还不足以撤掉孔永的职位,更重要的是孔永很可能参与到了储位的争夺之中。
眼见死地王临被禁足于太子府,生为皇帝王莽膝下活着的嫡长子,王安不由得动了心思。隐隐的联系起了当朝大司马孔永,想以之为谏言,重新确立太子。
并召集文士,书写了关于皇太子王临所犯下的“大罪”,想广散于天下,败尽王临于天下的名声。
这么隐秘的计划,不知道怎么给泄露了出来。由此传到了尚在禁足之中的皇太子王临耳中。
王临见三兄长如此狠辣,更有置他于死地的想法,顿时怒不可遏,开始了反击。
私下里,联系了大司徒府司直在内的数十位朝臣,还有御史等人。向皇帝同时上书,言之王安大逆不道,扰乱后宫等五大罪证。
里面的每一项,只要加以证实,就足以使得王安死上一次。
很快皇帝派遣绣衣使加以盘查,还真从某些捕风捉影之事中,搜寻到了蛛丝马迹。
尤其是扰乱后宫,与某个妃嫔有染一事,被证明是真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位涉事的妃嫔很快被皇后王氏拿下,并当着愤怒的皇帝的面亲自杖毙。
另一面,皇后王氏,亦是苦苦哀求皇帝王莽,放过三子王安一面。
这种被儿子戴绿帽子的感觉很不爽,王莽当然不会听从王氏的言辞。将皇子王安下了大狱,还将所涉及的朝臣,如三公之一的孔永加以罢免。
直到罢免的前一刻,孔永还有些困惑,自己这是从哪儿惹到皇帝了?
当王安之事不经意传出来后,孔永才知道此事涉及之复杂,范围之广。一瞬间,似是抽调了他的所有力气。按照孔家下人的话说,主人自得到事情原委的那一刻,即一病不起。
和孔永一样,知晓事情真相后,王匡也是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历史上,大新的后宫确实是出过事的,且为皇帝带上绿帽子的,不是王安,而是皇太子王临。
怎到了现在,事情却反过来了?
常安城中,因为皇室之事,每个人都变得昏暗无比。
在这样的情形下,王匡自是带着孙婉和儿女远离了风暴的旋涡,来到了城外的王家庄子。
每年秋收之际,兴武王府的家眷都会来城外庄子加以劳作,这以成为了边上村的村民口口相传之事。
今年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