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三日。
江夏郡新市三阳乡的村民揭竿而起,自号为“绿林军”,共计六百之众,攻入乡邑,将县寺粮仓内仅有的粮食抢劫一空,并烧毁云杜县县寺,而后遁入绿林山中。
短短一月之内,又有相邻乡邑饥民纷纷加入,绿林军人数由最初的六百人快速的发展到了六千人。
口粮顿时变得紧缺起来,为此,绿林军也凭着人数的优势,再次将目标瞄准了其他县。先后攻取夕阳县,钟武等数县,均是杀了官吏,抢了粮食,急速遁入绿林山中。
此事到底是惊动了荆州州牧。
正当荆州州牧向常安禀报情况,准备发兵征讨时,另一件大事发生了。
前大将军,禁军统领,昆阳王被把持朝政的大司空送入诏狱。因照顾不周、致使皇帝“病逝”的黄门仲越等一行二十多名宫人也在同一日被杖毙……
常安的风向一时急转,包括三公元士大夫在内的诸多朝中重臣,经过紧锣密鼓的商议,暂定了“太子继位,处理国政”的大方针。
尤其在王氏内部,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的一再坚持下,一些反对的声音也被暂时性的淹没了。
“国不可以一日无主,当前天下不少人趁着陛下尸骨未寒,以犯上作乱,诸位既然为新臣,难道都愿意看着大新像秦一样,因天下之乱而四分五裂吗?”这是当日在未央宫内,当着王莽的尸体,王邑对着满朝文武说的话。
这句话,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皇帝病重,突然驾崩,是许多人没有预料的,但并非没有预想。原本太子在皇帝驾崩后,继位是理所应当之事,哪晓得中间出了“弑父”这种流言,这才导致王临继承大统颇为不顺利。
但眼前的现实依旧摆在面前,太子王临是先帝承认的国之储君,在当前的形势下,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使之继位是最为符合国家利益的事情。
于是,一个个争相想在新皇面前表现的御史官吏出现了,并向临时主持朝政的三公建议:
太子弑父之事于常安之内,不得妄议,轻则由官吏警告,重责下狱。
这一诏令,被顺利的通行。
一时间,常安再无敢妄议之事,可传言终究不能完全被消灭……
在未央宫内,则是一面准备着皇帝王莽的葬礼,群臣议论着王莽的谥号,一面准备着太子王临的登基仪式。
各地上报的数起大规模造反之事,暂时的被压制下,交由各州州牧自行处理。
诏狱内。
今天已经是王林下狱的第九天了,而距离王莽驾崩已经过去了足足一个月。
这一个月内,王林也从身份显赫的昆阳王,变成了诏狱内的一名重囚。对于他的罪责,尚无定论。但依旁人的看法,轻则会在新皇登基后,被罢免王侯,贬为庶入。重责会以谋逆之罪论处,丢掉性命。
王林这数日内,在这大狱中也没闲着,反复思索了整个事件的始末,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他在“皇帝驾崩,太子弑父”这两件事中,很可能被人给阴了。都怪自身大义,当日就怎的脑袋一热冲入宫中不说,还于之后当众就给说了出来!
计划不周,误大事矣!
且经历此事后,王林也是暗自心惊,太子于朝内的党羽不少,恐怕连堂兄王莽都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会有那么多的人支持太子王临,反倒是尸骨未寒的皇帝被凉到了一边,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原地栽了跟头,被打入诏狱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幸好他的位置有些特殊,不仅是王氏的宗族,还在军中有着巨大的声望,使得朝中那些亲太子势力,一时半会不敢乱动他,只能用“莫须有”的罪名,将之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