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竟对我也有耳闻!”耿弇心中惊奇。
这就如同后世一个及其喜欢的大名人,知晓了自己的名字事迹,然后邀请之共进晚餐一样。
而天下青年才俊,如耿弇一样,对于王匡崇拜者不知凡几。若是有相机和签名之说,只怕此时,耿弇也会拿着照相机和王匡来几张咔咔的自拍,发到朋友圈里。
仿佛能看穿耿弇的内心,王匡笑着邀之坐在旁边的位子上,接着道:“耿家世代忠良,耿大尹且与我之族叔王汲交好,与我王氏的关系自是不差。
其乃忠良之辈,我大新戍守上谷郡多年,先帝在世时,便与我称赞过多次。
至于耿家小郎君,去岁的郡试便一鸣惊人的得到了第一,文韬武略皆为上乘,我又如何不晓?”
这一番言语下来,耿弇竟难得脸红了,有种被先生表扬的欣喜之感,亦带着几分腼腆,他支吾道:“大王谬赞了,弇有几斤几两,自己还是清楚的。
今次南下,是为大王效力。大王但有安排,弇定会去做。”
这就来求职了?
对于说耿弇的直爽,王匡还是很欣赏,也就证明了这个少年在自己这里的光明磊落。
“好,耿小郎君自小熟读兵书,文武双全,交州正在招募兵卒,不如辅佐我训练将士如何?”王匡笑问道。
里面也不乏栽培的意思在里面,耿弇尚且年少,成长为历史上的名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训练新兵,从行伍中锻炼,走他,还有邓禹李信等人走过的路,无疑是最锻炼人和培养人的方式,更能与将士亲近,于今后的团队协作有巨大的益处。
一听是训练新兵,耿弇不显得失望,非常高兴的起身行礼道:“耿弇遵命。
有一事,耿弇还想与大王说道一声……”
“哦?但说无妨。”王匡有些好奇道。
少年斟酌道:“耿弇于上谷结识了一位义兄,在耿弇离开上谷时,其曾表露心迹,有意南下投靠大王,此人名叫寇恂。”
竟是寇恂?
这位和年前的耿弇一样,同属历史上的东汉开国名将。
王匡有些感慨,能得耿弇来,已经算是喜事了,毕竟他手里缺人,而耿弇不光可以为他手中的大将,还能顺势策反耿况。现在得知寇恂也有意投靠他,此人若能来,称之为意外之喜也不为过。
历史上,寇恂善于军事的同时,也善于内政。到时第一阶段的战役,拿下扬州数郡后,正需要人手治理。
放眼望去,不仅寇恂,邓禹等人何尝不是全能型人才。
王匡的目光有些深远,于这短暂的片刻,深思了下自己能得耿弇和寇恂等人投靠的缘由。如今南阳刘氏还未于南阳骑兵,绿林军所属的势力尚浅,不足以攻陷常安,覆灭莽新。
从旁看,天下间,他王匡数十年经营的名望,和握在手里的大势,也让历史上的许多名人渐渐聚合。
感觉到旁边的兴武王似有迟疑,耿弇以为兴武王是有所担心,他便补充道:“寇兄之才华,丝毫不下于耿弇,于之大王更是敬佩有加。大王若是原因,耿弇愿意修书一封,以使寇兄来投,我二人也好一同在大王手下效力。”
耿弇此语,正和王匡之意,他摸着下巴的短须笑道:“如此甚好,就依耿家小郎君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