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对于丢失荆州来说,关羽的性命安危显然更重要,不仅仅因为关羽是他最倚重的大将,更因为还是他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
“关将军,他、他、他已经兵败战死了......”卫士终于结结巴巴把要说的话全都说完。
“二弟,你不能死,你大哥我都还没死,你怎么就能率先弃我而去,噗......”伤心欲绝、急怒攻心之下,刘备一口鲜血狂喷而出,晕倒过去。
“唉,想不到我这一世,经历了兄弟生离死别的痛苦,这种伤痛我有体会,刘备失去关羽,就如同我失去弟弟狄涛一样,尽管这两人不是亲兄弟,却比亲兄弟更亲......”体会着这当年的一幕,狄海只感到心里一阵绞痛,这种痛不仅仅是回忆着当年刘备痛失关羽时的悲伤,也是狄海失去弟弟狄涛时的感受。
两年后,刘备发兵攻吴,以报关羽被杀之仇。
劝导刘备放弃攻吴的大臣不少,其中首推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再三强调联吴抗曹的重要性,然而刘备为兄弟之情蒙蔽了双眼,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诸葛亮的规劝,刘备含泪对诸葛亮只说了一句话。
“我兄弟三人桃园结义天下皆知,不能同生但愿同死,如今二弟已去,我却仍旧锦衣肉食,安享富贵,这已经有违昔日誓言,倘若再不为二弟报仇雪恨,九泉之下二弟岂能瞑目?我又如何再能苟且偷生立身于天地之间?苍天神明又岂能容我?”刘备一席话令诸葛亮耸然动容,诸葛亮没想到刘备以一代君王之尊,竟有情有义始终把桃园结义誓言当真?甚至可以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
苦谏无果后,诸葛亮摇摇头只能叹息而退。
这是刘备一生中,唯一一次独断专行,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在这之前无不是言听计从,然而仅这一次就要了刘备的老命。
“化身刘备的我当时竟昏聩糊涂至此吗?竟把兄弟情义看得如此之重?可以不顾一切的为了一己私仇,将联吴抗曹的国策抛之脑后,置国家安危和黎民涂炭于不顾,悍然发动对吴战争?难道他就不想一想,蜀国和吴国结盟一旦分崩离析、互相残杀,不论谁胜谁败、谁生谁死,硝烟过后,谁又还有能力抵挡住强敌曹魏的进攻?果真如此的话,离灭国之日也就不远了,身为一代枭雄的刘备难道就看不到这一点吗?连这一点大局观念也没有?”狄海为刘备的冲动任性很是不解。
作为开国君王、一代枭雄,刘备实不应该犯下如此低级大错,这会将整个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将多年来辛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东流。
“蓝羽化身刘备的这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他把兄弟情义看的高于一切,甚至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莫非他是想从中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以情义仁爱治国的大道?”狄海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熟读历史的狄海知道,各朝各代的开国君王,无不是杀伐果决、铁血无情的枭雄,或许之前为了笼络人心,驱使别人为其卖命打天下,也会伪装出一副有情有义、礼贤下士的仁爱模样,一旦江山到手、坐拥天下,便开始卸磨杀驴,屠杀贤臣良将,将一干昔日为其流血卖命的兄弟抛之脑后,这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干得还少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形容,君王都是些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角色,因而便有了伴君如伴虎之说,有谁象刘备一样还把桃园结义情放在心上,还把兄弟情分看得比天高?
“这刘备只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有君王中最讲仁义的一个,最另类的一种人,也只有蓝羽才能化身成这样的人,我狄海何德何能,竟成为了这天地宇宙的唯一?”一想到这刘备便是蓝羽,而蓝羽便是自己,狄海摇摇头苦笑不已。
蜀吴之战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三弟张飞同样因此而死,给桃园三结义同生共死的传奇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兄弟情分,什么叫同生共死、肝胆相照。
临终前,刘备托孤,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那一番对话同样催人泪下,成为千古绝唱。
“丞相,备之子刘禅为人愚钝,不堪大用,倘若能用就辅之,不能用,丞相可自立为蜀国之主......”弥留之际,望着操劳一生、生死相随的诸葛亮,刘备再次泪下。
诸葛亮尽管不是桃园结义的兄弟,但在刘备的心里,已然与桃园结义没啥区别。
“臣,诸葛孔明,定当不负陛下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力辅佐太子,绝不敢有丝毫异心,否则,必遭天谴......”诸葛亮的一番忠诚表白,似乎令刘备彻底放下心来,刘备凄然一笑,撒手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