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啊就是那流水,岁月啊就是那如梭。
有的时候,时间就是流水账,天天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但不管怎么过,没有康熙的京城,透着一股子清爽。
当然现在只能用回忆来形容了。本以为会是八年抗战一样,谁能想到这么快完事儿了。舒萍的专业是财务,历史,只是她用来无限YY的精神食粮,她知道传说中的数字,知道他们相爱相杀,对于康熙三十年之前的历史,全都是拜《鹿鼎记》所赐,真实度为百分之五。
凯旋什么的,真的算不上,大清对葛尔丹造成的创伤是很大的,但是却没有彻底灭掉他们,千追万堵,最后还是把葛尔丹放跑了。
气归气,但边关地地区已经安定了,这就是很大的成功。
康熙回京了,数字们的丈人们也都手拉手回京了。
就算是能在马上定乾坤,现在边关也用不着他们。
两年时间,要是当初葛尔丹没有傲娇,现在康熙孙子都抱上了。
回京,赶紧回京,大婚,皇子要马上大婚。
打仗花钱,这是肯定的,但皇家还没穷到连皇子的大婚都办不了的程度。
就算其中有太子大婚,就算是三位皇子同时大婚
康熙大手一挥,钱不是问题!
两年的时间,着急的不仅仅是康熙,皇子准福晋家,早就翘首以盼了,生不生娃娃什么的先不说,得先把皇子的心抓住啊。
眼瞅着太子还有两位阿哥院子里面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要是在嫡福晋进门的时候把庶子庶女生下来了,这乐子可就大了。
新媳妇先别做了,先试着做额娘吧。
这两年,进宫看太后的不止舒萍一人,还有准太子妃和准三福晋,只不过三个人的时间是错开的。三个人第一次见到的时候,还是在康熙三十一年的除夕。
宫中无皇帝,硝烟味儿少了很多,争宠的对象没有了,后宫嫔妃倒真的活出了一点儿姐妹亲情。孩子小的抱着孩子串串们,孩子大的,就带着准儿媳妇互相串串门子,美其名曰让孩子们先认识认识。
太子没娘,但人家有玛嬷,瓜尔佳氏进宫后便直接在太后处。舒萍见过未来的太子妃,虽然不是国色天香的美人儿,但气质还有骨子里面透出的温柔,让舒萍惭愧不已。
跟瓜尔佳氏一比,她就跟柴火妞似的。
董鄂氏是她们三个人里长得最好的,鹅蛋脸,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偏瘦的身材,配上软糯的声音,真真是一个江南美人。
舒萍私下里想过,其实董鄂氏才是四阿哥最喜欢的那口儿吧。
这可是有依据的,历史上的李氏,还有后来的年氏。
还有遗传学上阐述的,他那位被誉为抽抽龙的儿子,最爱的高氏,苏氏,金氏,魏氏,哪个不是风摆荷叶,雨润芭蕉的美人,做儿子的都这样,当爹的能不是。
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
两年的时间,舒萍的个头已经攒起来了,梦寐以求的沟沟也已经出现了。但是身材确实偏丰满的那一类型。
用一句千古名言来叙述就是:姑娘,你真是条汉子。
很多次,当舒萍给太后请安,站在宁寿宫中那块儿大大的水银镜前面的时候,心中感情十分复杂。
这容貌,不就是上辈子自己的容貌吗?
修不好就会变成蜡笔小新的眉毛,单眼皮,还有与众不同的嘴唇,连唇边的那颗痦子都出现了。
再看看这一身旗装,想想不久之前见到的后宫中的形形色/色的美人,这样子,真的算不上美人,调/戏美人还差不多。
三十二年八月,萌与毒舌属性并存的喜凤已经结婚了,当然,办婚礼的地方在金陵,舒萍给她包了一个极大的红包。银子外加东西,送了一大车,其实她真的很想跟着马车去金陵亲自送嫁,无奈有这个心没这个胆儿。
三十一年初,觉罗氏生下了乌喇那拉家的二格格舒鲁。当费老爹从边关回来的时候,舒鲁已经会迈着小脚丫喊大姐姐了。
是的,喊姐姐,因为在舒鲁的脑海里,阿玛额娘哥哥都是浮云,姐姐才是最亲的。这是乌喇那拉家不解之谜之一。
这个孩子,与其说是觉罗氏的闺女,倒不如说是舒萍的。
觉罗氏并没有怠慢过舒鲁,也许真的是姐妹之间的缘分,舒鲁打一落地就和舒萍亲,周岁抓周的时候单抓了舒萍,被誉为当年京城的一件奇事。
还有舒鲁第一次开口,没有喊额娘,也没有喊觉罗氏让人教了很多遍的阿玛。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舒鲁二格格迈着小步子,张着小爪子,奶声奶气地喊着“大姐姐”扑向了舒萍的怀抱。
都说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自那时起,觉罗氏算是知道了,她的小棉袄就是给舒萍做的。
生气当然没有,舒萍婚都指下了,只等着康熙爷回京主持婚礼了。
这些年,舒萍过得很充实,在家跟着觉罗氏学会了管家,在宫中跟太后学会了什么叫做淡定,跟苏麻拉姑学会了后宫后宅的纷纷杂杂,还有一直陪在她身边的李嬷嬷。苏日格、嬷嬷和小碧。
若说这几年舒萍最大的感悟是什么,那便是知道了一个道理,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学习环境无处不在,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就像一粒需要浇灌的种子,舒萍在大家的滋润下,已经发芽,成长。
康熙三十二年底,大军迎着大雪回到了京城,工作交接什么的自是不用阐述,康熙很满意太子的后勤工作,对还在上学的几个小阿哥也是夸赞不已,就连看到书本就头疼的十阿哥,也破例得到了赞扬,这让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钮祜禄贵妃欣慰不已。
伴随着康熙的王者归来,三份赐婚的旨意直接送到了三位大人的家中。
太子于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初六完婚,三阿哥于康熙三十三年八月初八完婚,四阿哥与舒萍的婚期在康熙三十年的十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