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征兵不好,一个国家如果连军队都不强大,那该怎么保家卫国,免受外族的侵犯呢?
但是征兵也是要看时机的,本来大周的百姓就已经到了征兵的极限,如今被征的兵,都在宁帝的朝廷中,再征兵,绝对会民不聊生,是给国家增添莫大的负担!
所以这兵万万不能征!
至于慕阙所标榜的家国大义,那就更是个笑话了。他是想要去讨伐慕泽,但是他的理由站得住脚么?难道就因为慕泽给太皇太后建造了一个衣冠冢?
这篇策论在最前头,就表明了身份,元锦玉不更名不改姓,也没用什么遮掩的手段。
所以她在策论中说,当年太祖统一了天下后,第一道法令就是鼓励女子改嫁,多多孕育子嗣,甚至在那个时候,若是家中有适龄的女子不嫁,都算是犯罪。
本来女子就是一国之根本,太祖善待于她们,可是他的思想,却并没有被小辈所传承。
太皇太后是皇家的女子没错,但天子犯法都能与庶民同罪,为何太皇太后就不能改嫁了?
不管是从法典还是道义上来说,太皇太后都没什么错,自己和宁帝,就更不可能认错!
如今朝廷和一些江湖人士一起,逼迫死了太后,自己和九哥为了太皇太后建造衣冠冢,是希望她的亡魂有枝可依,而不像是慕阙和慕翎一样,空谈孝道!
这篇策论最后落在的两点,都把慕阙和慕翎给驳斥得体无完肤。
好像是硬生生地把他们的血肉给撕开,那他们已经发黑的心脏,拿给百姓看一眼。
元锦玉的呼声,也透过那层层字迹,足以震聋发挥。
无孝道无小家,无小家,更何谈大国!
所以慕阙和慕翎地大错特错,百姓们可千万不要被蒙蔽了,待亲人或者是自己战死沙场的时候,才知道他们两个的内心是有多恶毒!
京城的百姓看到最后,浑身都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一切,都是慕阙在背后怂恿的,是他所想出来的阴谋诡计?
表面上看,他是想要收服大周,可当他们都离开,京城原本就萧条的经济,一定会再倒退二十年!
南疆的军队,率领着的还是宁帝,他们想要硬碰硬,赢了慕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血流成河,尸殍遍野的后果是什么?元锦玉也在策论中说了,敌国的人,一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候大周数百年的基业,都会毁于一旦啊!
她的策论,在百姓心中敲响了警钟,简直就像是醍醐灌顶一样,这些百姓再看旁边的皇榜,目光中充满了审视。
这皇榜的口吻,处处充满着大义凛然,好像百姓不参军不打仗,就是不爱国了一样。
但是一般的征兵,肯定都会提供写优良的政策,这次呢?竟然什么都没有!
这慕阙的想法已经昭然若揭,好一招空手套白狼!真的把他们百姓,都当成傻子在戏耍!
如同宁后预测的那样,等征兵后,这慕阙说不定还会让他们捐献粮草的!凭什么?拿着粮草给他们几个兄弟内乱,他们这些百姓还活不活了?
元锦玉在策论的正中,写了南疆现在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恢复耕织,除却现有的军人,其他的百姓,都休养生息。
看看人家这才是治国之道,慕阙的皇榜,算是什么东西!
当百姓的目光被转移后,就不是很关心太皇太后的事情了,他们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谁还能管得了别人?
当然,因为赞同元锦玉征兵的见解,重新审视她关于女子再嫁的理由,也有理有据得很。
现在大周战乱,有多少人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人会变成带着孩子的寡妇?如果不让她们改嫁,他们的日子该如何度过?
太皇太后也是普通人,如果她现在还活着,哪怕年岁大了,只要她说一句想要再嫁,百姓也没什么资格拦她。
不光不拦,相信不少寡妇还得感谢她,连太皇太后都再嫁了,她们更加不畏人言!
元锦玉承认了太皇太后和苍梧的感情,因为她当初和慕泽说的就是要替皇祖母正名。
他们不过是爱上了一个人,没有违背任何的人伦道义,还苦守了这么多个念头,他们活着的时候不能在一起,死后总能合冢了!
有些老学究在看了元锦玉的策论后,连声称道,表示这才是中肯之言,经世之才!他们本来也对征兵有些意见,元锦玉这策论敲开了他们的心门,让他们灵感澎湃而来,如斯泉涌,不少人当场也写下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