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学校聘任了原蚌埠二中校长孙立均为督学。蚌埠二中是有名的省示范高中,孙校长人脉资源广,为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合肥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知名度,孙督学建议学校参加当年在淮南二中举行的皖中地区示范高中联谊会年会暨新课改论文交流会,12月,王勇校长和鼠人都去参加了。鼠人事前以学校名义准备了一篇论文,《确立课程意识,提高育人自觉》,发过去,上了论文集并获奖。在孙校长主持的新课改论文交流会上,鼠人作了发言,全文如下:
确立课程意识,提高育人自觉
——兼谈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之年,而对课改的认识问题仍是首先要谈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不到位,很难想象实际行动能扎实有效,不出差错。
课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业外人士,会因立场、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各自的看法,甚至有对课改根本不了解而持异见者,如一位家长对初一数学教材的看法和对执教老师的教学建议就很有代表性,这位家长认为新教材不如老教材概念清楚,定义明确,要求老师把老教材的这些内容加进去。那么,身处课改漩涡之中的教师,如何去适应新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呢,本文就此略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
课程改革,从字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词典上的解释明确而简单;改革,意旨也熟悉而好懂。那么课程改革,是否是这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呢?表面看,似乎有点像,这次课改,教材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课程设置也有了新安排,但如果仅从这方面看,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将这种改革简单化。调查显示,有的教师对教材变来变去不以为然,有的认为新教材不如老教材线索清晰、容易把握,有的认为新教材图太多,不好教,有的认为现在的教材这样上课时不够,这些都是从形式上来着眼评价的。其实,现今的课程改革要求人们观念要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也要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适应时代要求,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潮流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必须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真正实现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才优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而是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职责和使命等一系列大问题。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而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等,这就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课程意识。
二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就是要求教师着眼于课改的大背景和教育的新理念,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
首先要有主体意识。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益的教育教学策略。
其次是生成意识。课程本身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改造创生的。课程内在的价值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能动作用下才能实现。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和设计,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学生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